“歐洲的足球俱樂部有自己成熟的文化、經濟、社會定位,一旦與中國企業的內部文化發生衝突,該如何調節?”有足球產業人士表示,歐洲的俱樂部需要長期經營和投入,但是花大價錢買入的中國企業勢必希望用最短時間講故事、再融資,尤其可能面對股東的財務報表壓力,這些都表明在花了真金白銀之後的實際運營可能是對中國資本的更大考驗。因此在中國資本頻頻伸向海外時,到底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相當關鍵,這其中心理準備的重要性恐怕不會亞於資金上的準備。
中國電子企業熱衷“玩球兒”
其實,除了蘇寧、海信這樣的跨國大手筆外,國內的消費電子企業近來也是對於足球的“玩興”不小。雖然是大有大的玩法、小有小的玩法,但似乎大家都在熱衷足球。不久前,創維集團正式贊助中國國家足球隊,此後又有蘇寧、樂視分別冠名江蘇和北京的球隊。此外,志高空調也贊助了五人制女子足球。
不過對於這股足球熱,有業內人士指出,資本力量染指足球更多的思路是借助足球的轟動效應提升自己品牌的影響力。但事實上,體育產業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一場該贏的球沒贏就無法為企業帶來想要得到的效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對於變幻莫測的體育賽事來說,成敗幾率本來就都只有50%。此前已經有這樣的例子,被贊助的球隊在一場比賽中意外贏球,網上立刻評論“贊助商賺了”;而下一場比賽又失利了,網上也立刻發出一片“這回贊助商虧了”的噓聲。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