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助學工作長期以來都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少高校學子開始吐槽,為什麼有些人穿戴講究,用著各種電子產品,仍然屬於“貧困生”,而有的同學卻因為偶爾的一次“奢侈”消費被取消助學資格。
貧困生是否該有一個貧困生的樣子?這成為了近日高校學生爭論的新焦點。不少高校教師表示,日常消費的確是篩選貧困生的重要參照指標,也是相對公平的方式。但是,即使有種種不同的測量方式,一個學生家庭的經濟收入也很難以完全客觀透明的量化指標進行測量。
評定學生是否貧困過程十分複雜
2015年,有媒體報道武漢一所大學,學生在食堂用餐一頓,如果女生超過6.2元,男生超過7.2元就有可能被取消助學資格,一時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穿戴或使用高檔物品是不是應當成為衡量學生貧困與否的標準?對此,有高校教師表示,僅因為學生的個人物品取消助學金的做法欠妥。
北京某知名高校多年從事學生工作的蘭老師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個人物品不足以作為評判學生是否屬於貧困生的標準,應該綜合來看。如果家裡省吃儉用給他的錢,怎麼花是學生自己的事。評定一個學生是否貧困是十分複雜的過程,學校不能因為其使用了高檔物品就武斷下結論。”
2007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高校全日制本專科生向學校申請國家助學金的標準提出幾項基本條件:一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三是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四是勤奮學習,積極上進;五是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然而,就是這條“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成為引起高校學生爭論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