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三月,江蘇南通,桃紅柳綠。走在街頭,LED電子屏裡循環播放內容最多的,是圍繞稅法而製作的短片及最新頒布的稅收新政等內容;雙休日,小學生們向來往路人發放稅法宣傳單頁,小小志願者服務日和普法教育有機融合……
南通的稅法宣傳教育之所以能夠實現“零死角”,得益於南通地稅局不斷創新、接地氣的普法舉措。
個性化舉措惠民生
“營改增之後,我這個財務新手有著一堆的疑問積壓在心頭,正犯愁呢,接到地稅部門的培訓通知,”在一家建築企業工作的小季說。
南通是傳統的建築大市,建築企業既是解決就業的大戶,也是支持經濟增長的生力軍。在地稅部門組織的建築行業財務人員需求調查中,大家普遍反映營改增後實際操作中遇到一些難題。
南通地稅局結合當地建築產業轉型升級的扶持政策,及時梳理行業稅政,分片區送上普法培訓。
類似的普法講座,在南通經常開展。南通地稅系統多年來形成了工作慣例,根據納稅人規模、屬性及不同需求,推進差異化、個性化普法服務。
“普法最忌諱大呼嚨、一口塞。”南通地稅局局長佘元原說。他認為,只有瞄準確需人群、確定確需內容,提供接地氣、受歡迎的內容,才能聚攏人氣、聽講互動,實現普法質效全面提升。
如果錯過了專題培訓講座,怎麼辦?對於南通的納稅人來說,一點都不難,因為他們有24小時在線的貼身“小秘書”為他們解疑釋惑。南通地稅局在全國率先使用地稅門戶網站升級版,開辟網上納稅人學校,率先開發稅法知識手機客戶端,為納稅人提供24小時不間斷稅法服務,說清法理、事理。
南通地稅局還聯合南通市財政局、國稅局建立“南通市納稅人教育中心”,組織實施“萬人稅收培訓計劃”。近三年來先後舉辦各類稅法輔導660餘場,培訓各類納稅人10餘萬人次,培訓場次和人數均居江蘇省前茅。
此外,在南通,翻看報紙有地稅專版 “以案說法”;打開收音機,每周傾聽稅法故事;坐在電視前,動漫與法系列節目短小精悍,用“小故事”反映法治社會的民生需求……這些借助媒體傳播的手段,都是南通地稅創新普法宣傳模式的有益嘗試,對納稅人來說,既貼合生活實際又具有警示性和教育性。
普法文化浸潤人心
“一枝獨放不是春”,普法的重點在於“廣之於天下”。南通地稅系統的普法文化層層滲透,如甘泉流動,慢慢浸潤。
南通地稅局在布置普法教育工作之初,就謀劃突出人文關懷,聯合基層點面結合、共同創建,打造出以市局為核心,海門、海安、如皋等基層局為依托的“一總站、三分站”的鏈條式普法教育基地。通過文字、圖片、影象等立體式展示和互動式體驗,以執法小故事、稅收歷史文化脈絡等為載體,多層次展示南通地稅的稅收普法發展歷程和豐富的法治成果,充分發揮普法文化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提升稅務幹部和納稅人的價值認同感。
走進南通地稅局大樓,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法治文化長廊,這裡濃縮了南通稅收法治文化建設的歷程。每逢節假日,一批批的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學法,被豐富的法律小故事、稅收法制發展史、歷史檔案等吸引,陪同的家長也感到大開眼界。
每個基層分局,都設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以文化長廊、文化展廳、法制宣傳學校等多樣形式,使稅法隨文化潛入人心。
在南通市海安縣,稅收法治文化廣場已成當地的地標。廣場綠化醒目處設置有“稅收法治文化走廊”,講述“不可不知的18項聯合懲戒措施”、“古今中外誠信失信的經典故事”等內容,集中展現稅收“誠信激勵——暢行天下、失信懲戒——寸步難行”的稅收法治文化,助推“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社會風尚。
從源頭促規範強能力
普法看源頭,學法做表率。身為稅收執法部門公務人員,南通地稅人學法、守法、護法的責任尤其重。
南通地稅局開辟由機關處室人員輪流主講的“周末講堂”,運用微信、QQ等手段加強課堂紀律情況跟蹤,並實施授課質量評價制度。通過建立健全“述學、評學、考學、獎學”制度,每期培訓結束後,都要對培訓工作進行有效性評價,並將考核結果錄入培訓檔案。每年組織稅收業務測試和崗位技能達標考試,並與個人獎懲掛鈎。
近年來,南通地稅局探索“互聯網+教育培訓”新方法,以“網上稅校”為依托,建立學法菜單,採取單位指定與個人選定相結合的辦法,對稅收法律法規進行系統學習。
稅法專業性強、政策性強,又要與時俱進,這對學習者、執法者提出了很高要求。從2015年起,南通地稅挑選全系統42名高級人才成立普法講師團,使其成為稅收普法教育工作先鋒和中堅力量。組織全系統稅務幹部開展稅法知識考試和執法能力考試,提升稅務幹部的執法和護法能力。
心中有法,遇事不慌。南通地稅人的法治能力羽翼豐滿,運用到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南通地稅出台《南通市地方稅務局關於推行說理式文書的實施意見》,在執法文書中推廣應用說理式文書模板,引入釋法內容,在提升該局執法公信力的同時,達到了普法教育的目的。納稅人爭議調處中心也應運而生,集中調處各類納稅人爭議和糾紛,為納稅人尋求法律援助提供指引服務。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