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還記得《火星救援》中,馬特蒙達飾演的宇航員被困火星,通過自制肥料種植土豆堅持四年的故事嗎?但在地外星球真的能夠生長植物嗎?
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多項即將執行的深空探測任務首度公開: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抵達人類探測器未曾觸及的月球背面,由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也將作為“乘客”首次被送入月球表面。
為人類探索地外星球提供生存保障
2015年12月,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由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系統”在國家國防科工局等部門聯合發起的月球探測載荷創意設計征集活動中,從257個創意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並在我國探月工程的“兩總”會上被評定為搭載方案。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月面微型生態圈”總設計師謝更新教授介紹,2018年年底科普載荷將“搭乘”嫦娥四號登上月球,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開展生物學實驗,並向全球廣大民眾首次展示月球表面生物生長、光合作用等生物學原理。
謝更新表示,此次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的研究,將會搭載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以及昆蟲卵到達月球表面進行栽培和孵化,而這也是為以後人類進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耗時兩年多進行大量科學研究
為了科普載荷進入月球表面後能工作正常,科研人員正進行著大量實驗工作。“月面微型生態圈”科普載荷總指揮、重慶大學副校長劉漢龍介紹,此科普載荷包含了機械、控制、環境、生物等多個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由重慶大學牽頭,28所高校參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