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蘭蘭早就在網上聯繫了網友,可陳莉始終不放心,“從小到大,她連一次遠門都沒獨自出過,況且是出國?”再聯想到各種可能發生的恐怖事件,在成都的家裡,陳莉自己把自己嚇得神經衰弱。她不停在丈夫耳邊嘮叨。先生勸她少安勿躁,但說歸這麼說,其實夫妻倆心裡都放不下,“終日惶惶”。
她周而複始地問先生:“你說不會有什麼問題?網友靠譜嗎?蘭蘭長這麼大,可是第一次自己出遠門呀。”陳莉心裡也清楚,她的這些問題,先生沒法給出什麼行之有效的安慰,但她還是不斷發問。“當時我需要的,也許只是焦慮本身,有心可操,心裡不會太空蕩蕩”。
遙遠的女兒
那時,越洋交流基本靠國際長途。到了約定那天,她整天都會滿心雀躍,可電話一接通,她有很多話想問,但每次都忍住了:“我怕女兒煩。”
整整一周後,女兒的電話終於姗姗而來。那時沒有微信,手機與網絡也欠發達,越洋交流基本靠國際長途。彼此聽著對方經過電磁波轉換後略微扭曲的聲音,想象對方現在的模樣。
陳莉忍不住責備女兒為何這時候才來電話,剛數落了幾句,就聽到女兒說這幾天“蟻居在一間十平米的角樓裡,門沒鎖,樓下還有黑人”。她立即中止了責怪,心有餘悸地開始“複讀”:睡覺要用凳子把門抵住,不要單獨跟陌生人相處……
2007年4月16日,震驚世界的美國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慘案發生。陳莉買菜時聽人說起,“媽呀,發生在美國”,還沒聽清具體是哪裡,就撒腿跑回家,急急忙忙給女兒打電話,偏巧沒接通。她擔心得要命,心都快跳了出來,每隔兩分鐘就打一次女兒電話,並四處求助其他中國留學生,後來終於知道,蘭蘭到圖書館溫書去了。
女兒隨後複電,聽到母親快要急瘋,自己也又急又氣,反覆向母親解釋:“媽,我是在威斯康星州,(跟槍擊案發生地)根本不是一個地方。”確認了女兒安全,陳莉總算安下心。晚風穿過客廳,背心涼津津的,陳莉一摸,衣服背面全汗濕了。
陳莉笑起來:都說我神經質了,其實我還算好的囉。她的好朋友黃阿姨,每天早晚都給國外讀書的孩子打電話,一遇到不接,就開始電話轟炸,給舍友打,給老師打,甚至打到大使館,“不確認孩子平安,電話就不會停”。
為確定女兒的安全,陳莉跟蘭蘭約定:至少每3天與家裡聯繫一次。到了約定那天,陳莉整天都會滿心雀躍,可電話一接通,聊的不過是“吃了麼,吃的什麼,睡了麼,早點休息”一類溫吞寡淡的話。她當然有很多話想要問,但每次都忍住了:“女兒具體的生活,我不是不想了解,但那些事在電話裡說起來太囉嗦含糊,我怕她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