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心裡清楚,外人看來的美滿,於自己而言,完全就是一團無法理順的亂麻。這團亂麻的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解開——
現在倒是就這樣過了,可未來呢?我跟她爸爸老了怎麼辦?
叫她們回來,她們肯麼?她不敢想。
那過去和孩子一起生活?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又該如何生活呢?
去美國?
她身邊有太多這樣的案例。陳莉朋友張阿姨的兒媳,前年在美國生了孩子,老兩口樂呵呵過去照料,但因為不懂英文,連嬰兒食品,都要兒子把說明書翻譯好了才曉得用餐分量。
張阿姨的先生老陳是典型的四川人,無辣不歡,而美國的食物,冷、酸、甜,吃了幾個月,老陳天天嚷著要回四川。後來考取美國駕照後,老陳開車去買菜,興致盎然預備做中式大餐,結果卻在高速上下錯出口。手機偏巧沒電,路上又沒個人影兒,沒法問路。好容易碰見人,語言卻不通,所幸老陳記得大概的住家位置,他學著外國人說中文的腔調把地名說出來。路人雖未聽懂,卻從老陳一張焦急的臉上大致讀出了他當下的處境,將手機遞給他。老陳終於輾轉聯繫到兒子。
經過這次教訓,老陳幾乎不再出門,看著一群窗外談笑風生的外國老人,與妻子相顧無言。最終,這樣坐牢般“與世隔絕”的日子,老陳實在過不下去,住了半年不到就堅決回了成都,任憑兒子再怎樣勸也不妥協。
坐在自家的露台上,老陳一臉笑容:一回成都,啊呀,整個人都覺著舒坦,渾身輕鬆,所有毛病都沒了。
回成都?
去年冬天,老陳走路摔在冷硬的鵝卵石地上,在床上躺了半年,張阿姨特地飛回來照顧,兒子也回來看了一趟。老陳拉著他的手,滿懷期望地說:不如你們回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