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西南聯大:在戰爭與清貧中治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07 14:41:05


 
  1941年初,“皖南事變”爆發。年底,美國加入反法西斯的陣營。“皖南事變”發生後,壓抑的氣氛迫使學生退出政治行動,回到課本,滿足於茶館和電影院的小樂趣;“左派”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宣告了聯大三年來活躍政治氛圍的終結。陳納德及其“飛虎隊”來到中國,幫助擊退了日機,基本上消除了空襲的威脅。而就在這一年,通貨膨脹開始加劇,不停地蠶食著聯大沉潛研究的極其有限的資金保障。“皖南事變”以來,三青團和群社一度熱火朝天的政治辯論漸漸沉寂。聯大學生要麼埋頭苦讀,要麼泡茶館、打橋牌、跳舞打發時間;剛開始的激情四溢,而今意興闌珊,暮氣橫生。

  對教授們來說,在通貨膨脹的形勢下憑著薪水養家糊口,戰爭歲月裡在雲南的生活一點也不浪漫,相反,是沮喪失意的。1943年,蔣夢麟校長在給當時在華盛頓任駐美大使的胡適的一封信中寫道:“聯大苦撐五載,一切緣軌而行,吾輩自覺不滿,而國中青年仍視為學府北辰,盛名之下,難副其實。圖書缺乏,生活困苦(物價較戰前漲百倍以上),在此情形之下,其退步非人力所可阻止。弟則欲求聯大之成功,故不惜犧牲一切,但精神上之不痛快總覺難免,有時不免痛責兄與雪艇、孟真之創聯大之議。”北大語言學家羅常培描繪了一幅更加慘淡的畫面:“在昆明住了六年,頗有沉悶孤寂之感!……絕對的同行……偶爾寫一點東西,錯處沒人修正,好處沒人欣賞……我漸漸失去了學術重心,專以文科而論,如錫予、如覺明,都是想做些事的,一則限於經費,一則限於領導者的精力,處處都使工作者灰心短氣。”1943年5月,費正清訪問昆明時發現,營養不良的“聯大教授坐在太陽下喝茶,什麼事都不想做”。

  希望維繫一個寧靜學術和精神家園的聯大,最終無法抗拒捲入抗戰與政治的浪潮中。1943至1944年冬天,西南地區的城市開始正式招募學生參加軍事服務,駐華美軍及美國人在印度訓練的遠征軍,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特別需要譯員與中方溝通。就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志願軍(即“飛虎隊”,後來的第14航空隊)抵達昆明時,有些聯大學生響應號召參加雙語志願團。1944年4月,聯大教授會表決要求,畢業班所有身強體壯的男生投筆從戎當譯員。激進的革命力量也在醞釀著。1943年10月的一天,有個學生經過新校舍一間教室,聽見聞一多高亢的聲音,他朗誦了《呈在大風沙裡奔走的崗衛們》之後,放言高論:“我們沉醉在軟弱的弦調裡太久了,我們需要鼓的音樂!鼓的敲擊使我們想到戰鬥。什麼是鼓的時代?戰爭的時代!”

  (來源:新浪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