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擺不定的供求關係
“我們收的菜多半只到本地批發商,本地批發商再運到武漢、北京、廣州。如果在那裡價格上不去,倒過來層層遞減,就有可能遭遇收購價低於農民種植成本。”談及蔬菜爛在地裡的現象,餘落成這樣解釋。
天門市多寶鎮鑫鑫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目前的困難,印證了餘落成的說法。
這個擁有6000餘畝流轉地的合作社,成立十年來,一直直通廣州、北京批發市場,再從那裡轉向周邊省份。“定價權主要掌握在北京、廣州這樣的超大型批發市場,一個市場可以輻射周邊多個省市,全國各地的菜果也都會在這裡集散。這一點,武漢都做不到。”說到今年蔬菜的價格,合作社監事施三元的話匣子打開了。“去年菜價高,今年全國蔬菜種植面積都擴大了。光我們多寶鎮的白菜、蘿蔔就至少增加了6000畝,隔壁沙洋縣增加2萬畝,全國的狀況可想而知。供求一變,價格自然走低。最近市場是一天一個價,到貨少點,價格就高個一兩分,到貨多了,低一兩分,單價差別看似不大,以百噸規模算,差別就大了。”他指著跟前正裝車的大白菜說:“以大白菜為例,3月20日,廣州的價格是0.83元/斤,去掉物流費、進門費、下貨等費用,合作社上車時的價格就壓到了0.26元,再刨去打包、洗菜、人工等費用,到農戶那裡的收購價就只有0.18元。這個價意味著什麼?只值地裡菜的錢,農民一季的人力算白費了!合作社以外的菜農還要多一至兩道坎,收購價更低,只能丟掉算了。”“我們每天出菜500噸,今年得虧個一千多萬。”算著第一季度的賬,去年賺得盆滿鉢盈的施三元倒顯得氣定神閑。“三年賠的,一年賺回來,這是規律了。今年虧損不意外。這也是我們多少年都不擴大種植規模的原因,我們只能承受這麼大的資金進出。”
政府該幹些什麼
賠三年,賺一年——“賠”在種的人多,價格起不來;“賺”在有人虧不起、退出種植,種的少了,價格自然上揚。
市場杠杆下,絕大多數農民摸不到市場的准頭。“該種什麼,不該種什麼,全靠慣性和小道消息。”白茅湖棉花原種場農民李志兵說。“合作社雖然有銷售人員對接田間地頭,收菜的同時,獲取一些當地市場信息來調整種植結構。但這種信息一是片面,另外也往往晚一步。”施三元道。
顯然,蔬菜市場產銷信息不暢,是導致種植無序的關鍵原因。“本地政府過去也發布一些指導信息,實踐幾次後,農民抱怨指導一次錯一次。”在農場黨委工作多年的朱莉苦笑:“也確實效果不好。政府的信息也是根據上一季的市場行情發布,到農民那裡,早就晚了。後來索性停止,讓市場說了算。”
農業迅猛發展的今天,暴露出的是農業服務業發展的嚴重滯後。
白茅湖名揚棉業負責人朱紅旗長期從事農產品採購銷售,見慣了農產品價格的起起落落。他認為,要解決農產品滯銷,關鍵還是靠政府整合各種資源和信息。“市場分散注定了信息整合的難度,另外,政府的權威性和動員能力,都決定了這一工作最好由政府來做,而且是省級以上的政府。原因很簡單,區域越小,信息越片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