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 警鐘長鳴》
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而言,具有特殊含義。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是日本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記憶中重重寫下了一個“敗”字,憤憤烙下了一個“恥”字,深深刻下了一個“警”字。念之、思之、痛之,我們更應牢記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擔當起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的歷史重任。
為什麼,物華天寶的中國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為什麼,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為世界歷史所罕見?目睹頂著“亞洲第一”虛名的北洋水師覆沒的滔滔滄海要問,血戰到底、飲恨犧牲的英魂忠骨要問,奮起抗爭、前僕後繼誓志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的志士仁人要問,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當代中國人還要問。
回答這個問題,首當其衝、痛徹心腑的就是一個大大的“腐”字!國運殤失、戰場潰敗、民族危難的背後,都有清朝晚期陳腐、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
陳腐的思維,何以禦強鄰入侵。鐵的事實告訴人們,海戰決定勝負,海權就是主導權。然而,長期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權觀念淡薄,把海權問題矮化為“海防”問題。殊不知,馬漢的制海權理論當時已風靡歐美及日本,成為海洋強國海軍戰略的重要指導理論。在“海軍力量,以之攻人則不足,以之自守尚有餘”這一消極防禦思想影響下,清軍“專守防禦”“避戰保船”,並寄希望於歐洲列強居中調停,委曲求全之舉等於未打先輸。一支只知近岸守土的海軍慘敗於另一支滿腹經略大洋野心的海軍,難道不是勢所必然嗎?
貪腐的墮落,終致堤潰蟻穴。買官賣官,訓練荒廢,紀律敗壞,已是清朝軍隊中的普遍現象。“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只、機器暫停兩年”之際,卻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軍費。有禦史上奏停止建園以保海軍軍費之時,慈禧卻回應“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