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整體建築由3000多個氣枕組成的水立方看似輕盈,但真正承擔受力、支撐起水立方墻面和屋頂的鋼網架極為繁複,要將9843個焊接球、20670根杆件節點準確就位,焊接是頭等大事。
現任國家游泳中心總經理的楊奇勇當年還是一名“青澀”的工程師,他記得,因對焊接技術要求極高,最初一天只能弄幾個節點,“稍有差錯,無法按期交工”。團隊迅速改善安裝方法,焊接速度由一天四五根迅速提高到上百根,最高時達到230根。同時,幾乎調用了當時全國的焊接工資源,篩選出200多名技術過硬的工人加班加點,“每條焊縫要求工人實名制負責”,才在一年半後,“一切像電腦模擬裡面做出來的一樣”。
2008年北京奧運會,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水上比賽項目的歷史時刻都留在了水立方。而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水立方將變為“冰立方”,承接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
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水立方又開創了歷史——將在保有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及安裝可拆裝制冰系統,配合升級後的空調、除濕系統,完成擁有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這在冬奧會歷史上還是首次。
冰面的穩定性和冰面質量的控制是最大難點,可幾乎找不到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指標體系來參考,楊奇勇強調,“不僅得注意賽時保障,更得關注賽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