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近日,中國羽毛球女雙選手在倫敦奧運賽場因消極比賽而被取消參賽資格,雖然中國隊在後來也包攬了羽毛球比賽全部金牌,但此“消極”事件無疑給奧運開賽以來中國的高漲情緒潑上了一瓢冷水。
《金融時報》刊登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的分析文章稱,關於這個處罰是否適當合理,國內某門戶網站進行的民調顯示,網民中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支持和反對處罰者幾乎各占一半。稍微超過一半的人認為,無論何種原因都不能違背奧運精神,所以處罰適當;接近半數的人認為,這是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合理利用規則,或者規則本身有漏洞,非運動員之罪。另一個調查項目“是否支持將消極比賽作為競賽策略使用”,支持與反對者比例幾乎也是旗鼓相當。
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一是,為什麼國人認為是小事一樁甚至司空見慣的戰術安排,會在國外遭遇如此強勁反彈;二是,民調顯示公眾並未出現意見一邊倒的情形,支持者與反對者比例十分接近。我們自然好奇,為什麼我們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不僅與國外賽事組織者截然不同,而且在我們自己內部也出現如此涇渭分明的分化。這兩個差別本身就很說明問題。
文章指出,考慮兩個基本事實:一是,這是中國自1984年參加洛杉磯奧運會以來首次出現的運動員被驅逐事件;二是,中國過去幾屆奧運會上贏得的獎牌越來越多,正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想到這些,此刻的事件著實讓人心存不安。其實,此次事件不過是我們多年體制上累積“毒素”的一次集中爆發而已,也許在自己家裡玩此類把戲還不至於招惹如此關註,家醜不外揚至少還可保全我們最看重的“面子”,但這次偏偏是在國外,在舉世矚目的奧運賽場,難怪有媒體說這次總教練李永波玩大了。
現在,各方矛頭已指向李永波。挺李派認為,國際羽聯比賽規則並未對讓球制訂明晰的條款,甚至連李永波也稱“我們對於這個賽制理解得不透徹”。在獎牌至上思想指導下,運動隊“要合理利用規則”。一些支持者還振振有詞地拿出中國古老傳說做幌子,如田忌賽馬中的戰術運用,借祖宗的智慧來證明其行為的正當性。在他們看來,正是規則導致了包括中國頭號選手等三國八位運動員的集體性讓球行為。央視某主播也借社會之公器參與到聲討國際羽聯及其規則的口水大戰中,一些公眾開始動搖,加入到謾罵的隊伍中。反對派則認為,消極比賽褻瀆了體育精神,對不起現場近6000名觀眾以及分佈在世界各地無數的電視觀眾。田忌賽馬不過是改變了比賽的出場順序,但馬在跑的時候還是全力以赴的,運動員的“天職”就應該是奮力拼搏的。這不難理解,因為無論是從現場觀眾來看,還是電視機前觀眾來說,一場竭盡全力的比賽無疑可提升比賽的激烈程度,使比賽更具觀賞性,觀眾要的是好看,而運動員想的是獎牌。於是,二者間出現了動機不相容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