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部分跑友關心的“國際”馬拉鬆冠名問題,記者了解到,審批制度取消後,大部分賽事都會以某某國際馬拉鬆賽事命名,在申請時并不需要額外條件。“國際”并不是一個判斷賽事質量高低的標准,世界上最出名的六大馬拉鬆賽事并不冠以“國際”二字。目前,申請舉辦馬拉鬆對主辦方并沒有硬性要求。《中國境內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僅籠統規定,主辦方要取得賽道使用權,有足够的經費等,但對賽道具體應該符合什麼要求以及經費的數額并無具體標准。
根據距離不同,馬拉鬆賽事又分為全程馬拉鬆,半程馬拉鬆和四分馬拉鬆(即全程馬拉鬆距離的四分之一)三種,還有面向普通愛好者的5千米至10千米迷你馬拉鬆。“北京馬拉鬆的專業選手一般都是特邀的,以比賽成績為標准。如今年20多位特邀選手,歷史成績一般在2小時10分鐘左右。”北京馬拉鬆組委會工作人員李騰說,對於報名選手,自2014年以來,由於報名人數過多,會根據報名時提交的成績審查後放入抽簽池,統一抽簽。
一般而言,國內城市舉辦馬拉鬆會從半程起步,逐漸發展到全程或者兩者混合,最終成熟的賽事以全程馬拉鬆為主。“國內馬拉鬆很少有5千米到10千米的迷你馬拉鬆。但一些國際知名賽事如布拉格馬拉鬆、東京馬拉鬆,都會針對大衆選手專門設立前述對大衆開放的項目,而且會為專業選手和大衆選手分開賽道。在起跑順序上,一般是殘疾選手先跑,然後是大衆選手,最後是專業選手,這主要是考慮保護大衆選手的積極性。在這些城市,馬拉鬆是一個萬民空巷的全民節日。”吉林體育學院耐力項目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明表示。
參賽門檻不高
前些年,馬拉鬆剛起步的時候,報名費最常見的區間在30元至60元之間。不少偏遠的城市甚至是免費報名。2013年舉辦的深圳馬拉鬆以全程200元、半程150元成為最貴的城市馬拉鬆。北京馬拉鬆則從兩年前的120元上漲至今年的全程200元。
“很多跑友覺得報名費漲了是因為主辦方要盈利,這是個誤解。”常州國際馬拉鬆賽事經理黃璐潔介紹,除了部分政府主導的馬拉鬆賽事能得到專項撥款外,國內馬拉鬆賽事主要靠贊助商的贊助。報名費僅僅是賽事收入的一小部分,包括大家熱議的賽事轉播權,其實主要目的還是在於展示贊助商的品牌,報名費主要起到一個篩選的門檻作用。
報名費并沒有阻擋跑者的熱情。雖然近年來馬拉鬆賽事多了,但越來越多的跑友發現,參加比賽的機會卻變小了。“現在要參加比賽還得搖號,以前根本不用。”多次參加北京馬拉鬆的李女士告訴記者。重慶、廈門、杭州等國內馬拉鬆賽事從2015年開始“搖號”。2016年廣州馬拉鬆雖增加一萬人名額,但連迷你馬拉鬆的中簽率都只有29%。上海馬拉鬆2015年官方公布的中簽率全程馬拉鬆為27.9%,半程馬拉鬆為16.0%。
抽簽是解決報名人數過多的一種方式,有的馬拉鬆賽事也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報滿名額截止。還有如上海馬拉鬆設有精英通道,之前的賽事成績達到一定標准,可以使用直通名額參加,但并不是每個賽事都會有精英通道。
“等中簽就像等大學錄取通知書一樣,誰中簽了就在朋友圈裡奔走相告。”湖北省檢察院檢察官袁明參加的8個馬拉鬆比賽中,就有6個需要抽簽。“省會城市舉辦的馬拉鬆一般都要抽簽,報名參加的人數太多了。”袁明說。
報名衆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馬拉鬆賽事的參加門檻并不高。雖然無論是全馬還是半馬都要求參賽選手經過系統的訓練,甚至有一定的賽事經驗積累,但是,目前對參加者的要求還是主要體現在年齡和健康狀況上,比如有的半馬賽事要求參加者年齡在18歲以上。各個賽事的標准也不同,大多不會強制要求提供體檢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