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山地競速賽 |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體育旅游目前儼然成為一個熱詞。
2016年以來,體育旅游的相關文件密集發布,如國家旅游局、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關於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
那麼,體育旅游如何落地,如何才能可持續發展呢?這需要先行先試,需要案例分析,更需要數據支撑。
目前國內風頭正勁的跑步運動,可以說是典型的參與型的體育旅游。筆者參與了2015-2017年寧波山地馬拉鬆賽、2016年武功山越野賽和2016年貴州從江國際半程馬拉鬆賽的調研。
從浙江、江西、貴州的3場路跑、山地和越野賽事的調研和數據分析來看,中國體育旅游最需要的是特色,而賽事對舉辦地區旅游的推動效果比較明顯。
首先是直接消費。
2016年武功山越野賽賽後進行了68人的調查分析,選手關於交通、飲食、住宿花費在300元-2000元之間,賽事共有495人參加精英組和挑戰組的比賽。
不少跑者對萍鄉武功山地區交通和賓館情況不是很熟悉,對是否需要預訂住宿的調查,數據分別是需要(64.6%)、不需要(18.5%)、無所謂(16.9%)。
實際上,參賽者還拉動親朋好友前來。例如,2016年寧波山地馬拉鬆賽的調研中,69%的參與者與朋友和俱樂部一同前來,21%的參與者一個人前來,7%的參與者與家人一同前來,3%的參與者選擇其他方式。如前所示,直接消費包括吃、住、行以及購買商品。
而以2016年杭州馬拉鬆的賽後調研結果來看,外地參賽者到杭州參加比賽,平均住1.6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