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了游泳第一關後,成爾恒把他在北京培訓班的學習心得傾囊傳授--實際上他只學會了三個姿勢:飛燕(基本動作)、鐮刀(屈體)、後倒(5米台),這是他傳教給隊員們的所有理論支撐。
問題是他們的訓練場地是江灘,一個隊員做動作時,下面至少要有三個人救護,等上面的隊員跳下來後立刻抓住他。而且跳水時,頭不能垂直朝下,雙腿不能蹬得太直,窪地最深只有1米,最淺處只有半米,稍有不慎就會直插入淤泥中。輔導員丁美琴不會游泳,就在腰上綁了根繩子,跟著大家一起學跳水,有一次跳冰棍,她直插入淤泥中。等到身邊的幾個人手忙腳亂從泥裡“拔出”她時,她的臉已經憋得發紫。
惡劣的自然環境,讓隊員大面積地發高燒,剛開始是感冒發燒,後來引起內分泌性中耳炎。有人晚上咳嗽,咳出來的竟然是稻草渣。最初的學習跳水激情被殘酷的現實凍結到了冰點。
“到北京、拿冠軍”
陰風凄雨中,好強的成爾恒和隊友們喊出了“到北京、拿冠軍”的口號;遇到困難,他們就亮出“向秀麗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拼命勁頭;隊員感冒發燒,他們就充分進行陸上訓練。
他們央求旁邊的工廠騰空廢棄的倉庫,把倉庫閑置的乒乓球桌當跳板,抗洪用的沙子和江心洲農民收來的稻草作為彈網。根據在北京培訓的心得體會,成爾恒和幾個大隊員對秋千進行了改造,研究出了初級階段的陸上保護帶,以幫助運動員模擬跳水動作。
後來,訓練場地唯一的單杠壞了,華僑馮寶仰自己動手電焊,套上一個圈子,安裝上搖柄,中國跳水的“陸上滑輪保護帶”就此形成。也許這就是中國跳水後來享譽世界的陸上訓練保護帶的雛形,足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毛澤東說過:“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成爾恒所在的江蘇隊的艱苦奮鬥經歷只是當時中國跳水的一個縮影。所有隊伍都歷經了磨難。
在北京,八一隊隊員王發成在陶然亭游泳場訓練。夏天晚上太熱,隊伍就睡在器械上——男隊員睡在10米台上,女隊員和工作人員睡在5米台上。有不會游泳的工作人員怕夜裡摔下來,就用繩子把自己綁在欄杆上。
廣東隊算是當時國內條件最好的隊伍,在廣州二沙頭有自己固定的訓練場地,然而跳台是水泥砌成的,跳板是木頭刨出來的。當時的理念是跳板一定要結實,有沒有彈性無所謂。而泳池裡的水和珠江相通,水質渾濁,基本上伸手不見五指,泳池裡經常可以看到各種昆蟲的屍體、生活廢棄物等。
在海角紅樓訓練的江蘇隊經常和其他隊伍結伴向廣東隊發起挑戰,舉行小型測驗。然而,廣東選手每次都以強大優勢的大獲全勝,這讓菜鳥級的江蘇隊抬不起頭來,也越發激起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