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海平帶著劉翔訓練(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把近百人從訓練場邊拉到課堂裡,一年的精力、財力,“百人計劃”所求為何?
“第一步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海市體育局科教處處長趙榮善坦言,對這些退役運動員而言,一年內接受千餘學時的課堂教學,這需要他們與多年來的生物鐘做鬥爭。“嚴苛程度有點軍校的意思,而最終目的是要服務於上海體育的明天,培養出未來的孫海平。”
這一點,市體育局局長李毓毅在“百人計劃”的開班儀式上闡述過:“天才運動員很難複制,但像孫海平、沈金康、金煒這樣的國際級教練都能通過實踐來培養。”
用得了儀器 看得懂報告
好教練高明在何處?“用得了高精尖儀器,讀得懂生理生化報告。”市體科所所長李建新在專題講座上如是說。
他的PPT將視角轉向國外,美、德、日、澳等地的體育科研設備,看得人眼花繚亂。“不僅設備先進,他們教練的科學理念同樣先進。”李建新以德國為例,“簡單一瓶水,訓練的哪個階段喝,喝多少,間隔多久再喝,冷熱有何區別,德國教練能說出四五個要點,這就是訓練與科研緊密結合的表現。”
一番話引來潘麗娜的共鳴。當年,馬良行帶隊上海女足,姑娘們偶爾有逃練情緒。“有時覺得練得太狠,於是提意見。沒想到,馬指導拿出生化報告,只用血乳酸一個數據,就駁倒我們的叫苦連天。”潘麗娜在小組討論中回憶道。神奇的是,隨著馬良行對姑娘們細解血乳酸與訓練量的關係,沒了心理因素作祟,“大家好像真沒那麼累了。”
在另一組裡,“大數據對訓練的影響”一度引發爭議。剛從女子佩劍隊退役的袁婷婷覺得科研還得因項目而異,“佩劍出手就在一瞬間,防守的速度永遠跟不上進攻,就算數據統計告訴我對方會攻向哪裡,我猜得到卻躲不了。”話一出口,立即招來同組席敏傑與邵東路的反駁。他們一個是上海男乒主帥,一個是上海男網教練,前者耳濡目染國乒將數據統計運用到極致的優勢;後者則從科學的訓練康復與營養中嘗到甜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