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項目該砍的砍,集中財力物力打造特色優勢項目”的措施就成了這些奪金點少的省份“保證金牌”的方向。“現在的金牌和政績掛鈎,我們都要簽金牌承諾書。在省內的運動會,押兩萬在體育局承諾一枚金牌,如果拿到多倍奉還,拿不到這錢也就買教訓了。”一位北方代表團的官員向記者透露。
中國體育界其實早看到了“全運至上”觀念已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山西代表團副團長趙曉春表示:“競技體育成了特殊的公共品,給外國人看吧,人家不關心,最後只有我們體育圈內的人自己很高興,但老百姓罵聲一片,認為還不如多修幾個游泳池。”
改革的關鍵是對體育政績的評價機制。地方上對體育局的政績考核,往往要先看全運會的成績,因為全運會上拿了多少金牌要比全民健身事業獲得了怎樣的發展來的更直觀。“從國家體育總局到地方體育局,都宣稱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一起抓,但從資金的配置上來說,競技體育的投入肯定遠遠大於群眾體育,就是因為競技體育要比群眾體育更容易見到成績,”北方某省體育局局長向記者表示,“從地方上來說,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緩慢,沒有領導會被問責,但如果一個省在全運會上的成績下滑了,領導就有可能會被點名批評。在這種現實狀況下,各地方體育局不爭相在全運會上拿成績是不可能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