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7月28日,計成環法完賽,成為中國職業車手的第一人。 |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北京時間7月28日,計成環法完賽,成為中國職業車手的第一人。他的成功不禁讓我們關注起中國自行車職業化的水平,對此,北京晨報記者昨天采訪了國內專業自行車雜志《騎行家》主編黃選錦,在他看來,我們與世界頂級水平相去甚遠,“出現下一個計成,也許還要十年的時間。”
【歷程】從一個中國式思維轉型到職業車隊思維,十年是一個平均數字。
計成的成功離不開捷安特•禧馬諾車隊的栽培。從2007年開始,車隊開始幫助合適的中國車手加入到國外車隊,第一批獲得出國機會的有3個人,分別是計成、韓峰和金鵬。
從一名典型的中國思維車手到適應歐洲的比賽和節奏,計成用了三年的時間;從一開始連業餘比賽都騎不下來的“愣頭青”變成合格的准職業車手,這一條路走了七年。黃選錦告訴記者,七年間通過該項目獲得出國機會的車手有4個人,但唯一堅持下來的只有計成,也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加盟世界頂級車隊的車手。
在黃選錦看來,從一個純中國式的思維轉型到真正職業車隊的思維,十年是一個平均數字。黃選錦坦言國內車隊的個人色彩過於濃烈。“公路自行車運動是團體運動,講究集體作戰,但在國內車隊沒有這種思維,大家戰術隨意,只想追求個人成績。”這與歐洲職業自行車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在講究戰術配合的車隊中,一只車隊就是一個集體。
【選材】國內職業車隊僅7支,沒有與國際頂級車隊抗衡的財力和實力。
究竟是什麼導致中國式思維遲遲無法破除?問題的關鍵是體制。從國內第一支職業車隊馬可波羅建立以來,至今已有11年時間,但目前中國職業自行車隊仍然與世界頂級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是“止步不前”。
據介紹,經中國自行車協會承認的從事公路項目的職業自行車隊共有7支,但是這些職業車隊只是以省隊名義註冊的洲際車隊,很多車隊依舊保持著省隊的經營模式,真正以職業化方式運作的寥寥無幾。從級別上看,國內的職業車隊層次較低,沒有可與國際頂級車隊抗衡的財力和實力。
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國內有實力且願意贊助自行車運動的贊助商並不多;其次,車隊取得長期穩定贊助的決定因素是成績,但就國內車手的實力要想在競爭中占得先機很有難度。此外他還指出,中國自行車隊的運營模式同樣是問題所在。目前國內並無職業車隊成功的運營、操作模版,可以說還處在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想要大跨度的發展,至少需要5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