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本屆培訓班學員構成中注意到,女運動員比例明顯大於男運動員,且不乏“媽媽學員”。
“通常低年齡段的少兒體育培訓,女運動員參與度更高,從周圍情況看,男運動員更傾向於和年齡較大的孩子打交道,例如進高校,這樣更能發揮他們的技術特長。”帶著兩個月大的孩子來京培訓的李立華頗具代表性,這位曾經的中長跑選手,退役後先進入一家國企“從前台、行政到會計都幹過”,但最終還是回到本行,從事青少年體育培訓,“我有兩個孩子,選擇創業,時間更自由,而且也希望用我的運動技能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健康。”因此,即便孩子還沒斷奶,李立華也不想錯過任何幫助她完善幼兒體育教學的機會,“既能提高教學質量,也能幫我學習怎麼和自己的孩子相處。”
這也是李彤的初衷。拿到世界冠軍後,李彤退役接觸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為嬰兒游泳項目做研發。但當時沒有組建家庭的她並不真正了解孩子,長期在專業隊的生活也讓她無法招架家長的花式問題,“他們問我孩子兩三歲時特別鬧,該怎麼辦?我非常茫然。”但當自己成為媽媽,李彤才開始認真觀察寶寶,發現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表現,“我們應該知道什麼年齡段的孩子要用什麼態度來引導他,體育教學也是一樣。”通過這次培訓,李彤更加確定,過早專項化以及無差別的教學模式正是以往幼兒及青少年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