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不僅存在於培訓市場中,更存在於體育課上。不少擔任體育教師的學員表示,以往在體育課上,面對搗蛋的學生,老師通常會說:“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到一邊站著看。”且因體育課大部分時間都用於練習體測項目,枯燥無趣的內容,甚至會讓“被罰圍觀”的學生感到“竊喜”。體育原本應帶給孩子的快樂很難凸顯。
“如果從小就讓孩子接受正規的基礎運動能力訓練,比如怎麼爬、走、跑、跳、投等,擁有了這些能力再去考慮專項化,就能減少傷病、延長運動壽命、有利於幼兒及青少年的長遠發展。”劉甄悅驚訝地發現,雖然來參加培訓的都是專業運動員,但很多人在展示基礎動作時並不規範,“他們過早進入專項化,依靠天賦和大量專項訓練取得運動成績,但因為沒打好基礎運動能力的底子,所以到後期容易出現傷病,很多人過早退役。”這樣的觀念讓不少運動員開始結合自己的運動生涯反思,丹丹表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過早進行專項訓練,而會尊重他興趣的發展,“通過對我自己孩子教育的摸索,再把好的經驗再用到幼兒培訓中。”
10天的培訓,同樣觸動了自行車運動員尹思源。目前在昆明一所私立學校當教師的她表示,以前覺得心理學很複雜,但現在發現實用性很高,“比如碰到喜歡打鬧的孩子,就要分析他不配合的原因,並及時解決。而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需要得到老師的特別關注。”她記得劉甄悅教的小技巧,“一堂課需要和每個孩子都有眼神交流,最好都能有擊掌類的肢體接觸,讓他們感覺自己得到了關注。”理論成了能在課堂上落地的小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