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姜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企業,得益於書香門第的熏陶,很快就因才華出眾而被調入宣傳部門工作。4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應聘去了位於上海北京路東2號的上海廣播電台工作,成為一名記者,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轉型。
“當時兩千四百多人應聘,又是筆試又是面試,前後考了一個星期,最後只有不到二十人留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他說。考試雖難,卻難不住腹笥頗豐的他。就這樣,中國新聞界多了一名優秀記者。
1985年,儘管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但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的上海,諸多基礎設施依然陳舊不堪,一些基本資源匱乏。姜瀾清楚地記得,當時每年夏天市裡面都要召開一個計劃用水動員大會。而所謂的計劃用水,實際上就是限制用水,工礦企業要擇時停止用水,以確保老百姓在用水高峰免受斷水之苦。
那年夏天的一個深夜,姜瀾根據一封群眾來信提供的線索,敏感地捕捉到水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依然存在浪費的可能。他在凌晨爬上了單位附近一棟大樓的頂部,發現那裡的水箱正在嘩嘩洩水。他用當時僅有的唯一工具錄音機錄下了“就像瀑布一樣”的洩水聲,播發了一條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共鳴,獲得當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