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競走隊分為國外組與國內組,國外組由達米拉諾帶領著王鎮、司天峰和劉虹等一批運動員,長期在意大利的邊境小鎮薩魯佐進行訓練,並且在歐洲各地參加一些比賽。而國內的運動員主要在孫荔安和張阜新的帶領下分成兩組進行訓練,同時,蔡澤林和李建波等運動員則跟隨高原組主教練沙應正在雲南接受高原訓練。沙應正對筆者說:“這種競爭有利於克服盲目訓練,原來的教練都是各帶各的徒弟,相互間缺少交流。但現在‘互通有無’,相互借助對方的先進理念來改善自身的不足,教練之間形成了一盤棋。”
杜兆才同時表示,請外教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練本土化,在借助外教之力提升競走成績的同時,也為國內的教練建立國際交流的平台,“想打造傳統優勢項目,教練才是競技體育項目水平提升的核心。”據他透露,一套突出專項培訓的“田徑教練培養體系和辦法”正在研究,一經正式推出,國內的田徑教練員就必須經過年度培訓和考核,合格者才能具備協會組織的比賽報名資格。
走出去才能躋身國際賽事平台
杜兆才一直相信,體育不是中國製造,要用開放的心態與國際接軌,才能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不要總在國內比來比去,這樣只會造成成績徘徊不前。協會正加大力度支持國家隊多到國際上參賽,也鼓勵省市隊積極參與到國際比賽中。目前,遼寧、廣東、上海和浙江等省份的國際交流比較多。”
“他們現在一瓶運動飲料的價格,夠我們原來買好幾斤白糖,那時候,吃白糖都困難。”沙應正回憶著從前。和他一樣,孫荔安和張阜新等一批現任教練都是運動員出身,在他們眼中,兩代運動員之間,不變的是拼搏精神。但從訓練和比賽的條件和保障方面來看,現在的運動員顯然要好得多。“原來當運動員時,一天的夥食費是1.5元,而現在則是一天60元。過去很少有機會到外地訓練,但現在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選擇適合訓練的地點。”孫荔安向筆者感慨道,“那些年,我們訓練得也很刻苦,但受條件的限制,很難達到很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