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走出國門,把國際賽事引入國內更為不易。目前,江蘇省的太倉舉辦了多項世界級的競走賽事,中國選手可以免除舟車勞頓、在“家門口”獲得積分。而更重要的,這是一個熟悉對手,掌握裁判判罰標準,甚至和裁判結識的機會把具有國際大賽執裁經驗的裁判請來檢驗選手的技術,讓裁判對中國選手更為熟悉,從而增加信任度,“畢竟競走是打分項目,裁判的判罰至關重要。”沙應正表示。
把競走經驗輻射到其他項目
雖然競走已經成為中國田徑的優勢項目,但在杜兆才看來,距離將其打造成“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的目標還比較遠,“競走項目的優勢還不穩定,雖然經過努力,在上個周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與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等傳統優勢項目相比,穩定性還不夠;而與傳統競走強國俄羅斯相比,實力的厚度差距還很大。”因此,“擴大人才群”就成了為競走的未來投放的長線。
在杜兆才的記憶中,原來競走的覆蓋面不大,現在,競走強省的覆蓋面都大大增加了。山東、雲南、廣東和遼寧等省的“總體實力和積累的厚度都不錯”;而過去人才群不足的現象也有所改變,比如,在2009年的全國錦標賽上,女子成年組參賽只有20多人,青年組參賽只有8人,而現在成年組人數上升到100多人,青年組也增加到幾十人。“我們通過競賽杠杆,在全運會中設置競走男團和女團項目,撬動了各省市。全運會與奧運會相結合,參賽人數自然翻了幾番。”
不同於劉翔的個人英雄色彩,競走的成功是集體發力的結果,甚至陳定在奧運會中奪冠,也更加具有男子競走整體突破的象徵意義。杜兆才將其歸因於競走項目特點的要求,“在長距離項目中,客觀因素和隊員的現場發揮等,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要求參賽的隊員實力相當,最好都具備奪牌的實力,才能形成集團優勢。”而這一特點,相較於其他項目而言,對競走人才的儲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