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鎮:舉辦盛會意義深遠
北京亞運會加速了中國體育設施的建設,一大批具有現代化色彩的體育場館拔地而起,體育基建花費超過了從1949年到1989年新中國成立40年的總和。
亞運會是中國體育開放的一個起點。我們參加1984年和1988年奧運會,只是中國體育對外打開了一個窗口,而1990年的亞運會,則是打開了大門。
此外,北京亞運會也是體育改革的一個基點。亞運會之後,《奧運爭光計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等重大决策相繼出台,以及後來下决心申辦奧運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等等,這些改革為中國體育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亞運會對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推動作用,全國各地興建了大批體育場館。
北京亞運會也催生了中國志願服務的開展。過去我們舉辦大型活動基本上由政府操辦。如今,特別是在北京奧運會之後,志願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民間,尤其是激勵了廣大青年人。
北京亞運會前,我們只講體育事業,如今體育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影響了體育的整體結構,而且體育產業已成為GDP的組成部分,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20年後,廣州再辦亞運會難度不小。
就內部環境看,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從外部環境看,上届多哈亞運會非常豪華,廣州要辦出特色就需另闢蹊徑。此外,2009年的金融風暴使珠三角地區遭受了不小的經濟陣痛。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廣州亞運會又恰恰拯救了珠三角。在持續、高調的亞運宣傳推廣下,珠三角經濟很快走出了陰影。此外,廣州也在拯救亞運會。亞運會體量的增大,已經到了勉力支撐的程度。因此,廣州勇于承擔這件大事,也是中國對亞洲的貢獻。
伍紹祖:精神財富傳承至今
體育見證著中國發展的步伐。1990年是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時期,頭一次舉辦亞運會這麼大規模的國際賽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一次發展自己的難得機會。
當年,我們提出一個思路,要把籌辦亞運會當做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來對待,從硬件、軟件、社會風尚、宣傳報道等八個方面統籌,每個方面都要做好。最後的結果應當說非常成功。連老天都很幫忙,亞運會舉行的那段時間,北京周邊都在下雨,唯獨北京沒下。中國選手成績不錯,37個參賽代表團有25個登上了獎牌榜,反映出亞洲體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世界水平逼近。所以,從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亞奧理事會、各參賽代表團,到北京和全國的老百姓,大家都很高興。同時,中國也通過舉辦亞運會,高舉起團結友誼的大旗,為亞洲的繁榮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北京亞運會特別重要的一個收穫是亞運精神的凝聚與發揚。當時我們提了四句話“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爭創一流”。後來總結時我又講了四句:“愛國主義的大發動、集體主義的大團結、英雄主義的大拼搏、科學精神的大成功”。這裡面,科學精神尤其令人矚目。北京亞運會閉幕後第三天,錢學森同志給我寫了一封信,他說,亞運會的總結,要把科學管理寫進去。這個意義重大,不僅體育界要用,而且應該推廣到各行各業中去。
北京亞運會留下的財富不僅包括現代化的建築,還包括系統工程、科學管理等內容。20年來,中國舉辦的國際大賽越來越多,如今又將迎來廣州亞運會,這些內容被不斷豐富、加強。正是北京亞運會,打開了這扇大門。(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