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推諉”中,雅加達才“勉強”迎來本屆亞運會。據印尼媒體報道,雅加達已經為承辦亞運會付出極大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發達國家和體育強國承辦大型國際性綜合賽事的高標準來要求雅加達,公平性值得商榷。
更何況亞運會歷史雖然並不悠久但“膨脹”速度驚人。1951年,第一屆亞運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資料顯示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名運動員參賽,67年過後,在雅加達舉行的第18屆亞運會已經有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11300名運動員參賽。雖然,客觀評價一屆運動會的成功與否通常要等到閉幕後才適合作出初步結論,而整體評估還要看場館在“後亞運時期”的利用率以及亞運會留下的體育文化遺產,但這樣龐大的賽事規模,對於雅加達這樣基礎設施並不發達的城市而言,確實是較大負擔。
以承辦國際性大型綜合賽事為契機,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建設,提升本國體育運動水平,加強民眾參與體育健身觀念,一直是申辦城市的主要目標,最明顯的樣本當以北京為例,有媒體援引專家觀點表示,1990年亞運會的舉行,讓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速度“加快了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