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嚴安林(中評社 孫儀威攝) |
中評社上海10月19日電(記者 林艷)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台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嚴安林對“兩岸和平架構”議題作出總結發言,總結全文如下:
受主辦單位的委托,我就這次論壇的第四個議題《兩岸和平架構》及其兩個子題:“台海和平之建構”與“兩岸和平協議之內涵與落實路徑”向大會做一個總結,主要根據上午討論中4位的引言、4位的與談及提交會議的10多篇論文以及13位學者的自由發言,從10個面向總結會議討論中的共識與分歧,總體情況是“共識多於分歧”、“機遇大於挑戰”。
第一個面向:兩岸和平架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重要性部分學者們沒有分歧,大家普遍認為,台海和平穩定直接關係到台灣的安全、穩定與發展,關係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環境,關係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關係到中國未來的和平統一。同時,台海和平也關係到東亞與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因此,台海和平架構的建構,不僅有兩岸意義,也有世界意義。
必要性部分的討論,應該也是共識多於分歧,大家普遍認為,目前台海的和平狀態並不穩定,缺乏法律保障,兩岸的和平狀態只是“事實和平”,不是“法理和平”,是暫時的、局部的、偶然性的現象,不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和平,也不是“理論上的和平”,是“消極和平”,不是“積極和平”。當然,也有台灣學者提出“法理和平”固然重要,但“事實和平”同樣也重要。
在“和平架構”的急迫性上,兩岸學者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台灣學者認為這並非當務之急,需要從經濟、文化與社會層面加以逐步推動,通過“搭積木”來推動兩岸“和平架構”的實現;大陸學者則是認為要有緊迫感,尤其台灣對和平架構的需要其實比大陸更急迫。
第二個面向:構建兩岸和平架構的基礎與條件。多數學者認為兩岸和平架構構建的基礎已經初步具備,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兩岸的主流民意,目前兩岸執政當局在和平發展上已有共識,兩岸執政當局間有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之間已經有了基本的初步的政治互信,兩岸開啟了良好的政治互動如國共平台、兩岸政黨交流,兩岸兩會的協商已有相當的成果與基礎,累積了不少經驗,兩岸學術界與智庫在政治議題上的對話、探討已有不少基礎,等等。至於條件是否成熟,端視兩岸執政當局的政治決斷。也有台灣學者認為和平架構的建構的條件尚未成熟,並列舉馬英九提出簽署“和平協議”後又附加不少條件作為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