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論是兩岸內部各自的法律規範,還是外部的國際法體系,以及國際社會的絕大多數成員,都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兩岸關係從法理上說不是國際關係。更重要的是,兩岸雙方發展相互關係的根本目標迥異於一般的國際關係。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國與國之間發展關係的最終目標無非是相互之間的和平、安全與合作,基本不存在誰吃掉誰、誰統一誰、或者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合而為一的問題。眾所周知,大陸推動兩岸關係的根本目標在於實現兩岸統一。而且,從長遠來說,這種統一不僅要在兩岸之間建立一個共同的最高權威,還要在文化、心理、情感等方面實現真正的融合。但目前台灣島內的兩個主要政黨,尤其是台灣的主流民意,都不把統一作為發展兩岸關係的根本目標。民進黨的黨綱甚至與大陸的目標發生正面衝突。因此,對於大陸來說,實現兩岸統一的目標顯然要比發展一般國際關係的目標高很多,所要求的條件也就苛刻很多,實力對比上的優勢只是其中一個必要(但非充分)條件而已。
事實上,即使在當代國際社會中,只有當兩個國家之間存在重大矛盾或衝突風險的情況下,實力對比才有決定性意義。而在當前的兩岸之間,即使存在“統一或獨立”、“統或不統”、“獨或不獨”的重大爭議,甚而即使這種爭議確實有導致兩岸衝突的風險,實力對比所起的作用也不宜過分高估。如果實力對比在兩岸關係中的作用真有某些人想象的那麼大,以當前大陸相對於台灣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既有實力,兩岸應該已經實現統一了。我們看到的事實卻是,近年來兩岸實力差距擴大的同時,島內主要政黨和主流民意對兩岸統一前景的排斥也持續增強。這說明,實力對比確實不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唯實力論”在哲學上屬於典型的機械唯物主義。
筆者認為,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基本取向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影響,是比兩岸實力對比更重要的因素,即使說它是決定性因素也不為過。這是因為,自島內實行選舉政治以來,有志於執政的政黨和政治人物,都必須以最大多數的島內民意為依歸,從而爭取最大多數的選票。在當前條件下,島內民眾在兩岸關係發展前景上的基本價值取向——也即國族認同取向和統獨取向,才是決定島內主要政黨和政治人物制定兩岸政策、進而影響兩岸關係的根本因素。我們可以批駁“台灣前途只能由台灣2300萬人民決定”這一論調在法理上的荒謬性,但無法回避島內民意對台當局的兩岸政策及兩岸關係走向確實擁有根本決定作用的客觀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