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之三:交流交往一定有助於兩岸統一嗎?
多數人都認為,兩岸之間經過長期的隔絕與敵對之後,只有通過溝通與交流交往,才能重建互相之間的信任,拉近兩岸人民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邁向兩岸統一的康莊大道。而島內獨派勢力也擔心兩岸過於頻密的交流交往,會損害台灣的所謂“主體性”,不利於台獨大業的實現。然而,2008年5月國民黨在島內重新執政以前,兩岸之間的經貿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就已經相當綿密,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也十分明顯,2008年以後這種態勢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這並沒有對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與統獨傾向產生多數人想象中的影響。相反,2008年以來島內民眾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例繼續走高,包括傾向獨立與永久維護現狀在內的拒統勢力繼續發展壯大。也就是,多年來的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規模的擴大與深度的增加,都未能改變島內民眾拒統的心理傾向。這要求我們必須審視兩岸交流交往的實際功能與價值。
任何人際交流交往的首要功能應該是相互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最後做出喜歡或厭惡、親近或疏離、保留或捨棄的選擇。經過這麼多年的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大規模的人員往來,甚至島內社會已經出現所謂的“兩岸化”現象,但島內民眾在國族認同與統獨取向上的蛻變態勢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止。許多長期在大陸工作生活的綠色台商,並沒有因為與大陸的“親密接觸”而改變自己的政治理念。相反,甚至還有部分曾長期在大陸生活、後來嫁到台灣的大陸配偶,在台灣生活一段時期後居然也心歸綠營。或許是由於大陸的許多制度仍不健全、民眾整體素質仍有欠缺、整體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導致台灣民眾產生“愈懂大陸、愈愛台灣”或“因誤會而接近,因了解而分開”的情緒;或許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或許尚需更長的時間來檢驗,但我們當下無可回避的現實就是,兩岸之間大規模的交流交往對島內民眾的“大陸觀”或“中國觀”並沒有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對兩岸統一的正面推動作用迄今並未顯現出來。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並非反對兩岸交流交往。相反,筆者認為,如果沒有這麼多年來兩岸之間的交流交往,如果還像1987年以前那樣兩岸隔絕,甚至還像冷戰時期那樣兩岸激烈對抗與對峙,那麼現在的情況只會更糟,兩岸和平統一更將無從談起。即使通過非和平方式實現了統一,那也只是代價高昂的形式上的統一。因此,兩岸交流交往的價值就在於,它至少給人們以希望,讓兩岸人民有機會相互審視、相互了解,讓兩岸精英減少猜忌、減少誤判。這應該也是兩岸交流交往對兩岸同胞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最基本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