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領導的執政聯盟將佔據日本政壇的絕對優勢地位 |
中評社╱題:安倍勝選與日本內政外交走向探析 作者:彭念(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生
在2014年12月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安倍領導的自民黨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安倍成功連任日本首相。安倍勝選後,日本內政外交走向成為周邊國家關注的焦點。
在此,筆者嘗試從內、外兩方面來分析安倍勝選後日本的內政外交走向。其中,對內層面主要關注日本國內政治力量的實力對比、安倍在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方面的舉動;對外層面則重點分析日美同盟關係、日中關係以及安倍推行的價值觀外交。
日本國內政治力量的實力對比
分析日本國內政治力量,筆者將其分為左中右三派。其中左派主要指以日本共產黨為代表的政黨,還包括一些指責安倍的前日本政要、學者;中間派既包括在野黨民主黨、維新黨(已分裂為次世代黨和新黨),也指儘管對安倍頗有微詞,但仍與安倍結盟的公明黨,以及自民黨內反對安倍的政治力量;右派則指自民黨親安倍的政治勢力以及其它一些與安倍主張相近的小股政治力量。
在這三股力量中,親安倍的政治力量最為壯大。以2014年12月舉行的日本眾院選舉為例。在全部470張選票中,安倍獲得328票,超過總票數的三分之二。而在野黨民主黨代理黨首岡田克僅獲得73票,維新黨黨首江田憲司獲得41票。其餘28票為共產黨等其他小黨派獲得,其中共產黨得票數為21,比前一次選舉的8票上升不少。從得票數可知,即便左派與中間派聯合起來也無法對安倍形成實質性威脅。
那麼,以安倍一家獨大為標誌的日本政壇格局能否在未來得到改觀?筆者認為,這一格局出現重大轉變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安倍上台之後,在經濟方面提出“安倍經濟學”,在政治方面鞏固執政聯盟,在外交領域提出價值觀外交,在國防方面解禁集體自衛權。儘管“安倍經濟學”備受質疑,安倍的價值觀外交也不受待見,但相比較於其他黨派鮮有招數出台的窘境,日本民眾顯然更樂意接受安倍的這些主張。
正如新華網在12月15日的評論文章中所指出的:反觀在野黨,特別是民主黨,在經歷2012年大選慘敗之後至今尚未恢復元氣,未能提出比“安倍經濟學”更能吸引日本民眾眼球的新的執政綱領。自民黨之所以能勝選,其實並不在於其有多麼大的能耐,而在於在野黨勢力過於分散薄弱,不具備比執政黨特別是沒有比安倍更“有點子”、更能“玩花樣”的人物。
其次,日本國內無法形成一股與安倍相抗衡的反對勢力聯盟。這首先是由於在野黨執政理念不統一,無法形成有效的政治聯盟。在野黨中實力最強的民主黨主張推行民主、穩健的政治路線。主張與亞洲各國友好交往,強調對華友好合作。
而成立於2014年的日本維新黨已分裂為次世代黨和新黨。其中新黨宣揚日本應在牢牢維持日美安全同盟的同時,加強防務能力,並主張就修憲進行全民公投。次世代黨也以制定自主《憲法》為基本方針。
老牌左翼政黨共產黨則堅持一貫立場,要將日本帶入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並呼籲廢除日美安保條約。很顯然,民主黨偏向溫和、維新黨及共產黨則相對激進。這三股政治勢力都存在難以調和的元素,很難形成政治聯盟。
另一方面,自安倍執政以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不斷發展壯大,逐漸壓縮其他政治勢力的生存空間。在安倍將中日關係逼入谷底之時,日本國內一些左翼人士、中間派人士通過公開指責安倍,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等方式,試圖影響安倍的對華立場。但這些舉動不僅未能對安倍的對華政策產生影響,反而在日本國內招致指責。
由此可見,這些反對安倍的政治勢力在日本國內的發聲空間日益狹窄,無法對日本政局一家獨大的畸形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在崇尚強者的日本社會,強勢的安倍或將繼續強勢,而弱勢的在野黨政治勢力將繼續處於衰弱的窘境。
最後,在經歷連續的換相窘境之後,日本民眾也需要一個能夠長期執政的政府以及一個能夠駕馭政治紛爭的強勢領導人。安倍在自民黨內部的威信無人能敵,恰好可以充當這個強勢人物。
日本共同社12月21日曾報道稱,日本自民黨最大派系町村派會長、前外相町村信孝在24日召開的特別國會上就任眾院議長,預計該黨代理幹事長細田博之將成為下任會長。由於細田是安倍的親信,黨內有意見指出實際上將演變為“安倍派”。該派系內安倍的影響力增大後,安倍的執政根基將變得更加穩固。此外,因與之對抗的其他派系缺乏後勁,“首相獨大”的局面將進一步加劇。
安倍繼續推動國家正常化進程
日本國內政治力量的實力對比將直接影響安倍能否順暢地繼續推行國家正常化進程。從上述分析可知,目前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安倍所領導的執政聯盟將佔據日本政壇的絕對優勢地位。這將確保安倍順暢地繼續推行國家正常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