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金華市嶺下鎮嶺五村的垃圾分類投放點。(資料圖) |
據記者了解,2013年以來,浙江選擇一批村莊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垃圾分類制度由點及面,不少地方甚至實現了“全域覆蓋”。
“推動城鄉垃圾分類,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是解決垃圾‘進城下鄉’的有效途徑。”浙江省農辦有關負責人說,在生活垃圾中,廚餘垃圾占一半以上,這部分垃圾採取不同工藝,經過科學的處理就可以還山還田當肥料。
垃圾分類的關鍵是人,怎樣讓群眾主動參與是重點。浙江一些地區利用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在村裡設置“紅黑榜”和“笑臉墻”,用考核機制激發村民自主性。
“哪個農戶家裡被點名沒做好,他們自己就會覺得很沒面子。”金華婺城區下張家村是遠近聞名的垃圾分類示範村,村黨支部書記錢瑞華告訴記者,每次垃圾分類檢查情況通報時,村民們都會早早地等在那裡。變被動為主動,將垃圾分類當作自己分內的事來完成,效果自然就好了。
在富春江畔的桐廬縣,183個行政村中有29個取消了保潔員;在浦江縣,全縣409個行政村已完成垃圾分類處置,建成16個生態處理中心和17座陽光房,垃圾分類實現了從“政府推著走”到“村民主動幹”的轉變。
因地制宜 變廢為肥
前端分類只是垃圾減量的第一步,只有抓好終端處理,才能實現資源化利用,讓垃圾“各行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