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來看,目前垃圾分類存在“先分後混”的情況,一些地方將分好類的垃圾混同裝車,嚴重挫傷了居民的分類熱情,垃圾分類不免顯得費時費力多此一舉。而如果採用分車裝運,但終端處理依然採用混同填埋的方式,那分車的成本也相當於“打水漂”。
為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浙江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浙江正以末端分類處置促進前端分類長效推進,到2020年,50%以上市縣將具備兩種(含)以上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置能力。
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垃圾分類自創“樣本”。
目前,浙江已形成機器快速成肥、太陽能普通堆肥和微生物發酵處理等模式,全省農村每年減少垃圾40多萬噸。其中,浙江獨有的機器快速成肥措施成效顯著,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配置700多台機器;微生物發酵資源化快速成肥已在500多個村莊試點。
在浦江縣鄭家塢鎮的垃圾處理站內,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用粉碎機將垃圾絞碎,再倒進微生物處理機器的處理倉。“經過24小時的高溫發酵,就能產出有機肥。”工作人員介紹,一台微生物處理機器,一天可以處理2噸垃圾,產生400公斤左右的有機肥原料。
與鄭家塢鎮的微生物發酵處理不同,金華市塘雅鎮因部分村莊規模較小,採用八村聯建陽光堆肥房的方式。每日可爛垃圾的投入量多,使堆肥房內持續高溫發酵,確保了堆肥質量;多村聯建,節約了30%的建設資金和70%的土地資源。
目前,浙江省各地新建太陽能垃圾堆肥房1849個、微生物發酵資源化快速成肥機器120台,垃圾車8000台,垃圾減量40多萬噸,減少垃圾運輸費用4500多萬元。
垃圾資源化產生的有機肥供不應求。金華市灃浦鎮東張村76歲的張樟彩是堆肥房的常客,家裡一畝三分地的肥料都從這裡取用。說起垃圾分類,他竪起大拇指:“垃圾分類能變出肥料,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