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縣洛舍鎮砂村只是杭嘉湖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村莊。52歲的村民沈學良,在村裡石材廠幹了24年的拉板車、爆破手活兒之後,前些年跟著鎮上一些人辦了一家小鋼琴廠,招工20名,年淨利潤30萬元。沈學良吸了口煙說,他們家在砂村也就算個“中等收入家庭”。
一旁的村委會主任沈利強認同他的“定位”。他介紹道,全村700多戶人家辦廠的有近100戶,2900多名村民中,三分之二以上擁有股份。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溫州瑞安市塘下鎮採訪到一位女老板,她用自己丈夫的綽號“眯眼”做經營的蝦醬品牌和公司名稱。採訪她時眼圈有點黑,但精神很亢奮:“別看我是個老板,凌晨兩點我還在碼頭接貨,天天眼圈是黑的;別看我是個農民,我的廠子養活了700多人。”
浙江各地隨處可見這樣自強不息、底氣十足的“小老板”,雖然他們的戶口本第一頁上還依然寫著“農業戶口”。一個堅實的中產階層群體正在浙江逐步形成。
浙商研究會一位副會長算了一筆大賬:浙江在册市場主體528.6萬戶,人均市場主體擁有量全國第一。近6000萬浙江人中,平均每11人就有一位業主,每30個人擁有一家企業。大大小小的“老板”、股東遍布城鄉,原來身份為“農民”的群體實際上已成了最大的中產階層群體。
“從居民收入角度來看,浙江是經濟發展成果最具普惠性、居民獲得感最多的省份。”浙江省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統計師王美福說,2016年,浙江人均GDP為12577美元,已達到世界銀行最新收入分組標準上中等經濟體(4126~12735美元)的上限水平。
“沒有農民的中產化,就談不上橄欖型社會的建成。”浙江省政府參事、三農問題專家顧益康認為,讓農民成為“有產者”、“中產階層”,對城鄉均衡協調發展至關重要。
奔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今年74歲的陳朝貴是浙西鬆陽縣古市鎮寺口村農戶,無兒無女,沒有一技之長,僅僅靠種點糧食為生,生活極為拮據。《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陳朝貴的登記卡上看到,他的個人事項被登記為基本情況、致貧原因、脫貧經歷、面臨問題、下步打算等幾類。村裡為他申請了低保補助,他的生活有所改觀。這幾年村裡茶葉市場快速發展,陳朝貴被聘為保潔員,每個月還有了一千多元的收入,實現了脫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