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參加此次集中開工的萬向創新聚能城年產80G瓦時鋰電池項目為例,該項目總投資680億元,2019年計劃投資65億元,將新建17個UNIT二層電池廠房及地下空間,引進國際領先的智能製造生產線。
據悉,該項目建成後將形成80G瓦時鋰電池的生產能力,年銷售額可達800億元、淨利約105億元,實現納稅約18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鋰電池項目、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基地和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新能源前沿技術創新高地,對能源結構升級和新能源汽車技術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類似萬向創新聚能城鋰電池項目等一批項目投產後,因其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高,附加值亦隨之提升。顯然,如果在產業升級、技術方面加強投資“補短板”,這樣的投資不僅不會造成產能過剩,而且在國內形成有效的生產能力以後,還可以增加出口。
擴投資會加重政府債務嗎?
根據浙江省政府辦公廳2018年4月印發的《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浙江省“4+1”重大項目建設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5年內,我省將謀劃推進301個標誌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5年計劃完成投資2.95萬億元。
在交通網絡方面,浙江的目標是:基本建成省域1小時交通圈、市域1小時交通圈。全省新增軌道運營里程2000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內河航道300公里……新增民用機場旅客吞吐能力5400萬人次。
可以想見,一個便捷的交通網背後是何等量級的投資。
梳理歷次集中開工項目,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量都相當大。聯繫到當下不少交通基礎設施或多或少存在依賴政府財政投資的情況,巨額資金投入,“錢從哪裡來”的問題自然引人關注。
當前,民間投資活力有待提高。一個突出表現是,許多符合有效投資要求的項目並不能成為熱點。比如,停車位的稀缺已成為我們城市的通病。有學者統計,中國城鎮對停車位的缺口,可形成5萬億元投資。這是適應人群需要、緩和社會矛盾的建設事項,應該是屬於“有效投資”。可事實上,資本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