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相關調查數據分析
民調數據只有相對意義,但多年比較可用於趨勢性分析。對於2014年《報告》提供的相關數據,並結合2010年以來的數據,可有以下認識:
1、《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的兩岸關係五個領域中,外交領域平均得分為6.9分。雖然沒有達到評分標準中規定的“緊張與競爭狀態”的起點7分,但卻已是五個領域中最接近於這一狀態的。這表明,台灣民眾不僅關注兩岸關係的外交領域,而且認為兩岸在外交領域的競爭,強於其他領域,甚至軍事領域。《報告》沒有對原因進行分析,但《報告》公佈後,外界對此有所解讀。台灣相關人士認為,顯示受訪民眾對於台灣現有的國際活動空間並不滿意,對於參加非政府組織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更是感同身受;“習馬會無進展,影響大”等等。
上述解讀,實際上只是就事論事,沒有進入深入分析,因而使得解讀流於表面化。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做為兩岸關係中最敏感、最複雜的問題之一,是兩岸政治定位問題,在外交領域的表現。由於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處理迄今沒有進展,導致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迄今無解。所以,不僅2014年,實際上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以來,在兩岸政治關係,甚至軍事關係都較為明顯緩解的同時,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卻有所突出,《聯合報》2010年以來的各年度《報告》也表現了這一狀況。在2010年到2014年五年的調查中,關於兩岸關係外交領域調查的平均得分,除2013年為4.4分,位居五個領域中最為和緩的位置,其餘四年全在6.3分以上,最高為2014年的6.9分,而且這四年的平均分均為五個領域中最接近兩岸競爭的位置。這些表明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在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以後,一直是兩岸關係中最具競爭性的問題。而且,2012─2014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以來,兩岸關係外交領域的平均得分,2012年的6.7分、2014年的6.9分,均為五年調查中的最高值,表明了進入深水區後,台灣民眾認為兩岸關係外交領域競爭加劇。但2013年的4.4分,不僅是兩岸關係外交領域平均得分的最低值,甚至還是五個領域得分的最低值。對此,無法做出合理解讀。
2、雖然2014年的兩岸關係外交領域競爭趨於激烈,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達到調查預設的“緊張或競爭”的程度。按《聯合報》默認的平均分標準,5─6分代表兩岸關係緩和,7─10分代表兩岸關係競爭或緊張。2010年到2014年的五個調查中,兩岸關係外交領域的平均得分,雖然多在6分以上(2013年僅4.4分為特例),但均在7分以下。所以,儘管人們認為兩岸關係外交領域趨於競爭激化,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緊張程度。顯然,這完全不同於2008年前的兩岸在國際上的激烈較量。2010年到2014年的兩岸關係外交領域的平均得分,實際上反映了,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後,兩岸原先在國際上激烈較量已經明顯緩和,不再對抗,但仍然存在較多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