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派系運作在過去幾年出現相當程度的質變,在此需要先對當前民進黨派系運作的特性提出若干概念及實務的定位辨析論證。首先,當前民進黨派系鬥爭本質是利益之爭,不是路線之爭,也不是理念之爭,因此不同派系不會完全對立,也不會完全合作,又聯合又鬥爭的情況很常見,所以結盟型態非常多元、動態。①大致上各派系之間關係的差異是競爭較多還是合作較多,或者在某些層面合作而在其他層面競爭的差異。早年民進黨有美麗島與新潮流兩大派系,兩派各自的結合方式及對民進黨發展路線的主張都有相當分歧,因此雙方對立的時間較長,彼此妥協的空間也較小,現在的民進黨不同派系之間會出現各種形式的合作和競爭,即便和新潮流經常處於對立面的“正國會”和英系,彼此也並不是完全對立,有些台灣媒體會以“惡鬥”、“殺到見骨”等聳動字眼形容民進黨派系鬥爭,但基本上都還是在“鬥而不破”的局面。究其實際,權力鬥爭的本質就是支配與對抗辯證發展,不能以一般人情關係推斷,過多渲染反而容易失焦。
其次,民進黨不同派系之間的爭鬥本質上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旦發生利益衝突,通過派系領袖之間的協商,或者由第三方介入協調,通常可以達成一定的共識,不至於出現完全決裂。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近年發展歷史,就可以發現兩黨派系鬥爭結果差異頗大。國民黨從1990年代“新國民黨連線”出走成立新黨,到2000年初宋楚瑜帶領一些菁英出走成立親民黨,以及各地地方派系因為黨中央提名策略失當,自行脫黨參選再當選者比比皆是;相對民進黨從1986年成立到現在,都是個別政治領袖退出民進黨,如施明德、許信良等,帶走的政治菁英相當有限,各地偶有因不服提名而退黨參選者通常都難以當選。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民進黨各派系之間理念差異不大,選民主要是認同民進黨的核心價值,不是對某某派系利益認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民進黨派系各自凝聚的基礎主要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派系領袖如果不再擔任重要職位,也不能通過其他渠道帶給派系成員重要利益,這個派系勢必會逐漸萎縮,過去的謝系因為謝長廷遠離台灣核心政壇喪失了影響力,派系成員因此紛紛轉往其他派系發展,謝系也如雲煙飛散。英系是蔡英文上任之後因為掌有行政資源,逐漸吸納依附成員而壯大,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原謝系部分人馬,比如當選民進黨中執委的蘇治芬、台北市議員洪健益;二是陳明文系統人員;三是蘇嘉全系統人員;四是過去美麗島系的部分人馬,例如曾任美麗島系辦公室主任洪耀福;五是蔡英文的政治幕僚,如蔡英文的“文膽”姚人多②。從這個角度來看,英系在蔡英文卸任之後,不可避免將逐漸萎縮③。如果依此角度檢視民進黨派系發展歷史,其實過去這一、二十年變化頗大,很多派系都已淡出政治舞台。衹有新潮流屹立最久,關鍵就是他們組織相對嚴密,最能落實世代交替,進而可以不斷通過選舉掌握不同的職位④。其他也有通過掌握媒體、銀行、大金主等等維持派系運作者,但政治職位還是派系能否發展的主要關鍵,這點跟國民黨地方派系興衰的脈絡也非常類似。
當前民進黨派系仍處於一個動態變遷的過程,本文所指的“新賴系”是一個正在擴張的派系,它不同於賴清德長期參與的新潮流系,也跟賴清德以新潮流南流及台南幫為基礎的嫡系,以及其他目前合作較多形成的親賴派系不同,以下說明這些派系關係的演變及政治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