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O年代中期台灣社會解嚴之後,藝術新興的“後現代”與“現代”交迭混淆。本土主義表面上開始退潮,但是“本土意識”或“台灣水墨”,卻與全球化席捲而來的“國際化”問題同時受到關注,經常相提並論,於是台灣當代浮現“本土化”與“國際化”孰輕孰重,何去何從,成為相對討論的議題。在時間上,“本土”之於“台灣”,“國際化”之於“現代化”似乎被視為同義字。但是,多元開放社會中簡單二分法,並未能釐清此一錯綜複雜的問題。表面上,藝術家感性情懷堅持與理論家學術論析立場不同,唇槍舌戰,此起彼落,產生一連串筆戰的論辯紀錄。 其實,西方“後現代”思想顛覆、解構當代水墨思維方式,造成多元分歧才是起因,但其蘊含“自由”與“可能性”的積極作用,激發水墨藝術的開創精神,竟不受人關注。這是筆者提筆撰文論述的動機。
貳、本土:一種多元的文化主義
從學理角度觀察,可以瞭解“本土”的實質涵義,並非拘限於個人小我,狹義的“鄉土”景觀符號,乃包含對於歷史、社會、文化等廣義的“本土”範疇的精神體認與意涵。“本土”不是故步自封的疆土,而是清醒流動的意識。“本土”運動有兩種,一是向後看的“返回適應”──維護主文化,排斥外來的客文化;另一是向前看的“吸收整合”──透過新舊文化價值整合而調適進步。如是,自古以來“自外入者,皆非家珍”的傳承觀念已不符時代趨勢,有待重新審視。
台灣“本土意識”指涉一種多元文化體系發展的自覺,即使抗衡外來世界思潮,這種自覺意識使理性對待自己文化主體的正面發展。當強調“本土化”,也須要同步調整其視角,折衷觀念價值,以迎向“現代化”的理想,而它的修正或確立有時不排除經由“國際化”這個相對觀念而來。所以,具有前瞻的藝術“本土化”其實與現代化的“國際化”並沒有絕對的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