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後現代”觀察:水墨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9 16:15:37


 
  台灣現實社會“哈日”風氣無異是“後殖民”的盲從文化轉化,一種開放社會的反諷現象。台、日卡漫公司聯合在台灣舉辦年度“同人誌”活動,流行商品化之下,掀起年輕人趨之若騖的盛況,讓台、日之間流行“宅文化”混淆錯亂,寫下當代台灣後殖民文化自相矛盾的一幕。

  確切的說,所稱“本土”藝術本身是否具有深刻“本土認知”才是重要前提,即在於如何描述本土的實質意義。作為一個海島型的文化處境,台灣與英國有其相通之處。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裡德Herbert Read ( 1893-1968 )曾指出:藝術沒有國界,只有不斷接受入侵、移居、移植,它才能存活。但是,如果說藝術的活力是由風格的雜交所產生的,深入鄉土土壤的根會使它穩定。 據此理解“本土”或“本土化”,在現代歷史上應該是朝向一種多元的文化主義,共存共榮的取向。

  因此,從中國歷史文化來看,具有海島文化性格的台灣“本土化”不是劃地自限,或切斷中國大陸文化臍帶關係,所稱台灣文化型態,現在與未來均標示著:以大陸移民歷史文化演進為主導脈絡,並且轉化了“歐美”文化的現代思想精髓的“混血型”台灣文化或藝術。 它的生命力從來不是單一自限,而呈現多元融合的型態。

  概言之,所謂台灣“本土化”的實質體認,並非單指鄉土主題表象符號,而是“文化共同體”內在精神思想,而藝術家“本土化”創作即是追求自身生命價值的一種實踐與完成,既體驗了時代真實意義,同時也是安身立命的託付。過程中,自然不排除“國際化”層面的借鏡取捨與斟酌的成份。

  當代的台灣藝術發展面向,正如“後現代”現象一般不確定。所涉“本土化”問題,二十多年後的今日看來,雖非撥雲見日,但是,社會意識與藝術風氣卻不斷往前推演,時間拉長使得“本土”意義逐漸獲得沈澱與省悟的機會,已儼然形成一種文化認同論辯,或是主體意識發酵的型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