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強表示,港珠澳大橋遲遲未能上馬,是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受益最大的是香港。根據專家的經濟效益量化分析,香港的受益佔百分之六十四,廣東受益佔百分之二十六,澳門受益佔百分之十。
張曉強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港珠澳大橋長約三十五公里,總投資(包括大橋主體、口岸設施、連接線)據估計將達到六百億元人民幣。預計為四百億元人民幣的大橋主體投資,目前粵港澳三地已初步商定採取招商的模式,鼓勵三地企業積極爭取成為投資主體。口岸設施和連接線將由三地政府分別投資建設。
去年底,國務院批准成立了由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交通部牽頭的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張曉強擔任組長。張曉強透露,在專責小組的協調下,粵港澳三地已就港珠澳大橋的很多問題達成共識。
起初,香港方面希望借鑒深港西部通道“一地兩檢”的模式,在港珠澳大橋實施“一地三檢”。但廣東方面認為“一地三檢”涉及到諸多法律問題和協調問題,建議採用“三地三檢”模式。目前三方已初步商定採用“三地三檢”模式。
張曉強說,對於投資大橋建設的企業,在政策上應給予一定支援。大橋建成後,特許經營期限應該長一些。內地高速公路的收費期一般是二十年,但這座大橋投資龐大,回報週期長,收費期可以允許四十年甚至五十年。至於收費標準,既要考慮車主的承受能力,也要考慮投資方的回報效益,在二者之間選擇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港珠澳大橋項目醞釀已有十年,但遲遲未能上馬。張曉強說,這其中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建設這座大橋的倡議提出後,香港和澳門便遭遇亞洲金融危機,沒有能力籌措資金進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二00三年,兩地逐步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大橋建設再次提上議事日程。三方委託專業機構做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對工程技術方面的主要問題已比較清楚。
張曉強表示,下一步,粵港澳三地政府將集思廣益、尋找共識、創造條件,爭取儘快向國務院報送可行性研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