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馬英九沒有想到的是,連、馬之間有權力消長的尷尬問題。連戰當年在續任主席之際,從事了石破天驚的和平之旅。在立下大功之後,行情連番看漲,與馬英九聲望大跌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
連戰辦公室的同仁如此等於飛上枝頭以後,對於2004年馬英九在319槍擊案後對連戰落井下石的表現,當然就要藉機奚落。則馬英九與連戰切割自保的作為,就提供連戰辦公室為反擊點。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結果導致連戰辦公室不逼問馬英九的政策立場,只忙著數落他領導風格不當。
兩岸關係的政策在台灣的兒戲化,就是這樣在個人之間完成習慣,背後的大格局當然是兩岸政治與經濟的消長,與馬英九在台灣政壇的殞落。在馬英九不敢碰大問題的前提下,又碰到連戰的歷史地位暴升,前者要瑣碎化,後者要宏觀化。
可見,兩岸關係的政策不能脫離個人,個人鬧脾氣,造成整體政策的模糊。為什麼這麼自暴自棄呢?這與大陸對台政策不是個人能拍板定案的決策文化,果然是天差地遠,但卻足以讓大陸難以拿捏輕重,投鼠忌器。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