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論“反對分離”:兩岸政治定位(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13 17:43:53


 
  台灣的分離運動者從來沒有“先破再立”的心理準備,他們都是以嘉年華會式的方式來推動分離,集會遊行時間到了,就解散回家看電視。他們努力在找獨立的法理理由,尋求外國的支持,期望中國大陸的崩潰可以幫助台灣從整個中國中分離。他們也設法引入“分離史觀”的歷史教科書,來達到從心理上去中國化的目的。這些分離主義者,他們不願意為“分離”留一滴血,有的還在大陸做生意賺錢,如此的“分離式獨立”其結果只是一場騙局,只是為了得到政權的便宜工具而已。

  歷史的悲劇在於不尋求理性的解決問題,卻利用人民的感情而進行集體的逃避或欺騙。李登輝就是這樣的人物,表面上他要帶台灣人民“出埃及”,尋找新的樂土。在我來看,李登輝做了一些對台灣極為不道德的事情,他不僅開啟了台灣的黑金政治,採用了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進行了“分離史觀”的去中國化教育,更讓台灣的民主化踏著族群分裂與去中國化的分離道路上前進。在他的主導下,台灣人民對大陸的認同在1994年起出現逆轉,從此愈來愈遠。

  從李登輝開始,歷經陳水扁,台灣的年輕一代接受的是“一邊一史”的分離史觀教育。在現實政治上,台灣無法脫離整個中國,但是在歷史教育上,台灣已經開始與整個中國開始分離,各有各的歷史。

  史觀的分離自然會影響到兩岸認同的分離,這也是自2008年起,雖然兩岸進入大交流的時代,但是兩岸的認同卻沒有趨同的情形。這種“認同上分離,但是現實上無法分離”的矛盾現象,造成了台灣民眾普遍的茫然、焦慮,或者冷漠刻意地忽略這個矛盾的存在。有心者卻認為,認同的逐漸分離是“柔性台獨”的最佳利器,是“穩健台獨”前進的基礎。但是,從國際關係的案例來看,這種認同上分離與現實上無法分離的矛盾,輕則無法形成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共識,重則可以引發兩岸衝突。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可以了解,我之所以“反對分離”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分離式的獨立”不是有無理論、有無說法,而是現實政治中是否可以行的議題。對於台灣而言,這個思路一開始就是錯的,政治人物明知有錯,但是因為可以賺得政治利益,因此就一路唬弄選民,而造成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與無措,消耗了台灣的能量,也使兩岸關係無法順利的平穩前進。

  1992年兩岸均主張主權不分離

  了解了“分離式獨立”的本質與真相後,必然會得出“反對分離”的主張,但是應該如何以正面的角度來處理兩岸的主權問題呢?

  1991年國統會通過的國統綱領以及1992年通過的“對一個中國的涵義”兩份文件呈現出那個年代的智慧。由於這兩個文件的出現,讓兩岸在1992年建立了基本的互信,達成了日後所稱的“九二共識”。這兩份文件有其特點,但是現在看來,也有不足或值得修正的地方。

  這兩份文件宣示以國家統一為目標,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區分了主權的主體性與治權的主體性的不同,文件中描述兩岸為分治,並以“主權唯一”的表述方式來反對兩岸在主權分離之意。

  先簡單回顧一下歷史。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就是中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隨之而來的內戰,共產黨控制中國大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中華民國政府被迫遷移台北。兩岸從1949年以後處於對峙狀態。初期,兩岸政府均爭取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權益,1971年以後情勢逆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不過,請讀者們先留意,聯合國僅是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而非是中國。原因很簡單,當時有兩個政府,他們都主張自己代表中國。

  在退出聯合國後,台北方面力圖革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從未改變中華民國就是中國的政治立場。一直到開放大陸探親以後,兩岸進入交流互動以後,台北方面才開始將“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區分為兩個層次,在主權方面,仍舊持“中華民國就是中國”的“主權唯一”主張,但是在治權方面,主張“僅及於台澎金馬”,亦即等於同意了中共在大陸的治權。1992年8月1日國家統一委員會做出“對一個中國的涵義”的解釋: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後,台灣將成為其管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台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這一段話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一是“整個中國”概念的提出,一是區分了主權與治權的層次差異。“整個中國”是包括台灣與大陸,亦即是兩個政府所管轄的地區。雖然台灣方面主張“主權及整個中國”的“主權唯一”觀點,但是也以各說各話的方式敘述了“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看法。這個概念後來即成為“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各表”。所謂“一中各表”指的是主權的各表,而不是治權的各表,亦即是誰是“整個中國”這個主權代表的各表。

  “一中各表”,是兩岸在經歷四十多年對抗後難得的一次大突破。台北務實地表達出了兩岸“分治”,但是仍然堅決反對“分離”,也等於表達不會從“整個中國”中分割或脫離出去。

  前面已經提到,雖然“分離式的台獨”在台灣不會成功,但是去中國化的分離意識在台灣卻從來沒有停止滋長。1994年以後,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的推波助瀾下,1992年的“一中各表”原本只是主權歸屬的各表,演變成主權自我歸屬的強化;“兩岸分治”原來強調的是兩岸各有“治權的主體性”,但是也逐漸添加了“主權的主權性”的色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