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之兩岸,統一的目的與方式和傳統做法完全不同。 |
中評社╱題:當前兩岸關係若干重要問題芻議 作者:章念馳(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本刊學術顧問
•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治理”道路,無論付出多麼大代價,都是值得的,它雖然不能馬上改變一切,但它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將這段歷史評為“最好時期”是毫不為過的。我們應該從歷史大趨勢去看問題,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去認識問題。
•台灣是個選舉社會,各種選舉,周而復始,誰輸誰贏,自有原因,切不宜將勝負與兩岸關係掛鈎。贏輸與兩岸關係雖有關係,但不可將贏看成兩岸關係的成功勝利,輸則是兩岸關係的失敗。
•大環境的變化,讓一部分台灣同胞產生了焦慮感,也讓長期以來“台獨”的支持者或同情者態度從不明朗轉向明朗,轉而公開支持“台獨”和認同“台灣人”的身份。這是必然的,不應感到驚訝,更不應由此懷疑自己政策的正當性。
•這三年來的兩岸關係要完全改變過去很難,但對未來則會影響深遠。甚麼樣的環境必會塑造成甚麼樣的人,兩岸冰山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融化的,但冰山無論如何是在融化之中。
•我們說的統一,是和平統一,是雙方“共同發展、共創雙贏、共同治理”的一個過程,是共同締造一個更加美好未來的一個過程,是完全不應當抗拒與害怕的,這個過程可以說已經開始,但需要一個很長很長的相互融合過程。
台灣選舉在即,無論“立委”選舉,還是“總統”選舉,關係未來台灣政局走向以及政權是否變更,影響兩岸前景,使社會情勢變得異常詭異;眾人禁若寒蟬,生怕一言起風波,唯恐觸及神經,殃及選情,變得諸事不宜。台灣的民粹,就是在這樣一場場選舉中變得荒腔走板,政治人物成為討好民意的“保姆”,連學者都變成謹小慎微的君子。
應當怎麼看當前兩岸關係形勢
有人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是處在歷史的最好時期”;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說,綠色人物則完全不同意此說。他們謂:“三不”(“不統、不獨、不武”)能稱好嗎?既然稱好,為甚麼台灣多數人“無感復蘇”?為甚麼當前馬英九選情還這樣緊張?為甚麼這麼多“利台”政策沒有轉化選票?為甚麼當前支持統一的人越來越少?……到底應當怎麼看形勢,這個問題很重要。
為甚麼兩岸還不能統一起來,究其原因,乃是長期分離的結果。甲午戰爭導致台灣割讓,為日本佔領51年;解放戰爭導致蔣氏政權退踞台灣,又長達62年;彼此隔絕,不往來不對話不談判,能不異變乎?兩岸因不通而不統。要根本解決這問題,須從“三通”(通航、通商、通郵)著手,只有“通”起來,才能把歷史造成的冰山,一點點融化起來。
我們的先人把突破兩岸僵局放在“三通”上,他們的智慧實在令人敬仰。但“三通”談何容易,缺乏“一個中國”前提,“通”又有何意義?而“九二共識”即是當時“一個中國”不是問題的歷史時空下,謀求如何“三通”的政治產物,缺乏了這樣基礎,兩岸的一切追求又有何意?!而1992年後的兩岸關係恰恰在“一個中國”認知上出了問題,而“三通”本應全然不成問題,反而造成真正的全面“三通”被延後了15年,其後在2008年方成現實。好在兩岸雙方口頭達成“九二共識”,這樣“兩會”才有基礎達成十五項協議和二項共識,使兩岸步入了“歷史最好時期”。
長期以來,兩岸的對抗、不信任,選擇不同制度,接受不同生活方式,造就“台灣意識”,形成“台灣主體意識”,追求“台獨”,出現認同混亂……這是長期分離分治的結果,也是缺乏共同的記憶、經歷、追求與認同的必然結果。要改變這一切,不是三年五載可以完成的。2008年後,重新執政後的國民黨與馬英九,選擇承認“九二共識”,走“三通”光明大道,擁戴“和平發展”,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治理”道路,逐步形成新的認同,構築起新的命運共同體……。走上這條道路,無論付出多麼大代價,都是值得的,它雖然不能馬上改變一切,但它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對造就最終統一,是極其有利的,將這段歷史評為“最好時期”是毫不為過的。我們應該從歷史大趨勢去看問題,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去認識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