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面向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與兩岸傳播變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1 15:47:45  


兩岸關係鞏固深化,文化交流與媒體傳播作用巨大。
  中評社╱題:面向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與兩岸傳播變革 作者:張君昌(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學術委員

  中共十八大指出,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此,必須要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加充分的條件。從事兩岸傳播的媒體要站在時代新起點,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既要把過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堅持下去,又要與時俱進地開創新思路新方式,促使兩岸關係繼續朝著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

  清醒認識現階段台灣民眾對統一的態度

  調查顯示,在本世紀之初,台灣民眾當中主張維持現狀的“中間派”佔37.5%,屬於微弱多數,他們的主要訴求是不要打仗、維持安寧的生活;“親統派”佔24.4%,“親獨派”佔34.5%。這其中,主張“急統”和“急獨”的都是少數,分別佔3%和5.6%。①此後,在陳水扁當政期間(2000~2008),大肆推行“去中國化”,分離主義傾向有所加劇。

  10年後,台灣島內民意發生一些變化。主張維持現狀的島內民眾已經超過半數,佔到54.8%,雖然主張“急統”(佔1.4%)和“急獨”(佔3.1%)的人數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是,“親統派”急劇減少,只佔7.1%,“親獨派”上升到27.7%。②島內民眾取向“去中趨台”身份認同的逐步增多。

  “統消獨漲”的變化,使得海峽兩岸的政治家不得不適時調整政治策略。2005年3月,胡錦濤發表《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體現了中央對台政策和平發展的基調。4月,胡錦濤邀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成為胡連首次會談的重要議題。12月,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專訪時表示,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但並沒有時間表,時機尚未成熟。同年12月21日,香港《文匯報》援引不具名的大陸對台官員的話說,當台灣大多數民眾擁護兩岸統一的時候,才是討論“和平統一”的成熟時機。該報道還引述北京專家的分析——由於認識到對台工作的複雜性,目前北京不再提“統一時間表”;但這並“不意味著不統一”,而是對統一進行更加系統、細緻、包容的規劃,反獨、遏獨仍是大陸對台工作的重點。報道說,大陸對台研究界普遍認為,對台工作應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反獨優先階段;第二階段是戰略僵持階段,維持“不統不獨”,以發展兩岸關係、爭取台灣民心,製造兩岸交流的大環境;第三階段是兩岸共議統一,平等協商包括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國際空間等重大問題。③

  2006年4月,胡錦濤在會見參加兩岸經貿論壇代表時,明確提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為之奮鬥的目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台工作的基本任務是:繼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2011年4月,胡錦濤會見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嘉賓,在對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談話時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良好局面來之不易,需要雙方珍惜和維護。為此,兩岸雙方應該繼續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共同努力,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這些談話務實而靈活,透露出新時期對台工作的新思路。

  2012年1月13日,台灣大選投票在即,為了消除島內民眾對國民黨“傾中賣台”的疑慮,尋求連任的馬英九向中間派選民表示:“台灣只想維持現狀而非統一”。④以致於當大選落幕、馬英九微弱勝出後,有人慨歎:今日台灣,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派。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鄭重提出“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這一主張是在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政方針基礎上形成的重大理論創新,深刻揭示了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與方向,是未來對台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那麼,海峽兩岸何時才能談及統一的話題呢?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楊天石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說,從個人立場上看,當然希望兩岸儘快統一;可是從台灣現實來看,兩岸暫時沒有統一的條件。目前在台灣主張統一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人主張維持現狀。馬英九的現實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而且宣佈在任內不跟大陸談統一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們只能談兩岸的和平關係。他認為,隨著兩岸和平關係的建立和發展,隨著大陸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的發展,總有一天兩岸可以統一。⑤

  造成台灣民眾對統一認知變化的成因

  目前,台灣島內佔主體人群的中間派的想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1)如果未來大陸的經濟狀況與台灣差不多,且完成了民主化,兩岸歸為同一國家是可以接受的;(2)如果數十年後大陸前景不好,台灣獨立又不會有太高的風險與成本,他們也會支持台獨;(3)就目前條件下,他們不希望與大陸統一,認為保持不統不獨的局面或對兩岸都有利;(4)如果要在中期建立與大陸統一的關係,他們能夠接受一種鬆散獨聯體模式的邦聯制;(5)大多數人的現實想法是,先維持現狀幾十年不變,以後看情況再說。

  這些台灣人,和世界上任何其他人一樣,渴望社會安定,經濟穩定,家庭幸福,個人受法律保障。但是因為他曾經經歷過殖民和專制統治,所以他對於國家民族等上綱上線的“大敘述”往往抱持一種懷疑,卻極在乎言論和思想的自由,極在乎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對弱勢的照顧,極在乎國家機器不侵犯他的隱私和人權。

  ……

  台灣人從頭到尾不曾覺得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固然被歷史歸位為日本國民,1949年渡海到台灣的則是徹底的“民國人”,根深蒂固的自我認識是:中華民國代表正統中國,共產黨所建立的國,是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外”。台灣人從來不覺得自己要“脫離”中國大陸這個政權,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曾屬於過那個政權。⑥

  之所以會形成上述主體人群的想法,首先是由於兩蔣統治時期對中共長期實施的“妖魔化”宣傳,以及民進黨上台後對大陸政策的歪曲宣傳和“去中國化”的影響。比如,民進黨執政後,推行的歷史教科書割裂了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這種長期積累的效應,使得島內逐步佔據主體地位的“新生代”民眾對大陸制度產生“集體無意識”地排斥、非議甚至憎惡心理。他們的“中國”意識越來越淡漠,“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希望台灣“獨立”,並且為了撇清與大陸的關係,寧願選擇“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做為國名。由於擔心台獨可能導致“犧牲太重,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前景叵測”,因此他們並不願意冒險“急獨”,而傾向於選擇風險代價較小的“緩獨”——維持現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