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必須重新認識“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24 00:03:42


 
  台灣的回歸是有別於港澳

  香港的回歸,澳門的回歸,與台灣的回歸,都是不同情況下的回歸。前者港澳回歸,是向港英、澳葡當局收回治權,它們是當年被英、葡“租借”的,主權始終是屬中國的,所以談判的主體是英國政府與葡國政府,最終達成協議,制訂了回歸的《基本法》。而台灣的回歸則不同,它有自己的“政府”、軍隊、“邦交”、“憲法”、人民,因此我們談判主體是台灣當局與台灣人民,所以我們“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與台灣民眾”,一旦回歸,它享有的權力也跟港澳不同。如果把它們三者不加區別混淆起來,不僅台灣不同意,我們也不贊成。

  港澳用“和平統一”方式實行回歸後,實現“一國兩制”整體上是成功的,人民是滿意的,國際社會是肯定的,剛剛紀念澳門回歸十五週年活動就是證明了這一點。香港回歸了十七年了,前十五年也幾乎是如此,而近兩年的“政改”引起的“風波”,以及“佔中”形成的“對抗”,是新問題,正在磨合之中,總體也是好的。證明“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是可行的,符合各方利益。對“一國兩制”取得的成就,我們不應抱有偏見,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的“和平統一”。

  而台灣當局出於對統一的抗拒,從一開始就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加以污名化,不顧一切地加以醜化、排斥、抗拒。他們要“和平”不要“統一”,要“兩制”不要“一國”,使“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從一開始在台灣就缺乏理性討論空間。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主席會見島內統派人士時的談話,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闡述我們解決台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區別,提出了“三個充分”,即“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希望創造出一個新的“台灣模式”。但我們的善意卻引來了台灣極大反彈,認為我們重彈“一國兩制”老調,不要“和平發展”了,是對台灣的“不善”。這真是刻意誤導民眾,是極不負責的。難道你們真的希望我們放棄和平統一嗎?難道你們非逼得我們橫下一條心來實行武力收復嗎?

  “一國兩制”應該涵蓋
  “台灣夢”、“香港夢”

  台灣從“太陽花學運”到“九合一選舉”結果告訴我們,台灣作為與我們不一樣的社會制度,正在發生進一步的社會變革,他們從原來的“本土化與民主化”運動,正在繼續深入“本土化與民主化”。他們從原有的“台灣意識”演變成“台獨意識”,從推翻“外來政權”到“接受中華民國”,把“中華民國在台灣”變成“台灣就是中華民國”。民進黨從“極獨”角色,“讓位”到“中間”,從而與“公民運動”相結合,讓“公民運動”充當“台獨”角色,從而坐收左中右票源,成功地突破他們支持率過不了45%的困局,從而成為第一大黨成功地執政。這一切的後面都是“台灣主體意識”在作祟,這種“主體意識”雖是李登輝與陳水扁刻意製造的,他們將台灣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精心打造的,但也可以說是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制度下的政治生態的必然產物。台灣民眾追求“台灣夢”,營造自己的“主體意識”,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應該與“大中國意識”與“中國夢”對立起來。反之“中國夢”與“中國主體意識”應該很好理解台灣,包容台灣,只有無所不包的“中國夢”,才是會成功的夢。

  對台灣來講也應該很好理解中國大陸國情,統一是我們不二的選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退路。我們希望的“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確實有許多善意,有合理之處,台灣要理性思考。這種統一不是征服,不是吞併,不是誰吃掉誰,而是共同締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大陸一切合理而成功的制度,與台灣一切成功而合理的制度,必將融合在一起。這種統一是一個長長的相互融合的過程,是消除仇恨與成見的一個心靈契合的過程,是一個相互和解的過程,也是共同振興中華的過程。最後形成一個相互都可以接受核心價值與良好的制度,形成我們共同的主體意識。也許這一天就是人們期待的“一國良制”的這一天!這也就是我們的“中國夢”。

  因此“中國夢”應有同理性與包容性。“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從它產生的第一天,就有包容“兩制”的勇氣,包括港、澳、台實現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資本主義,對此我們要學會適應,給予更多的理解。我們的“一國”概念要更堅定一點,我們的“兩制”並存更寬容一點。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澳門回歸15週年大會上所說:我們“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否則“就會左腳穿著右腳的鞋——錯打錯處來”。台灣更是有它獨特性,更應體現“三個充分”。

  我們要創造出“新統一論述”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從提出至今已歷經三十五年之多,大陸與台、港、澳情況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是應該重新認識與思考這政治設想的成敗得失,使它更豐富更完整更具生命力。

  實踐告訴我們,“一國”是“和平統一”的前提,維持“一國”的完整是“兩制”並存的基礎,我們必須強化“一國”這前提,同時我們必須尊重“兩制”並存這“差異”,這樣才能創造出中國式的統一新模式,使它更完臻。在這兩個方面我們是有許多工作的空間。

  尤其在當下的台灣,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前提,沒有這前提,則會地動山搖。因為“九二共識”有對一個中國的誠實的認知,又有對一個中國內涵的不同表述,帶有一點模糊空間,帶有一點彈性,帶有一點妥協的空間,這是兩岸交流交往“和平發展”的前提。而“三通”與“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以及諸多“讓利”,簽署的各種“協議”,則是“一國兩制”的基礎,也是結果。如果只要“和平發展紅利”,而不要“一個中國”,刻意否定“九二共識”,是不切實際幻想。

  當然“九二共識”不是盡善盡美的,它多少反映了1992年的兩岸關係政治現實,可不可以加以“與時俱進”,賦予它更新的內涵,給予它新的名稱?這不是不可以討論。國民黨可以,民進黨也可以,“政治素人”柯文哲也可以。這些年台灣有過“一中三憲”、“憲法一中”、“大一中框架”、“大屋頂理論”……的討論,都是值得鼓勵的。兩岸的政治互信,不可能一蹴皆同,應求同存異,再逐步化異為同。上述這些主張,多少體現出“一中”的成份,不應該輕易否決。柯文哲希望建立“一五共識”,即2015年的兩岸共識,這個新共識若能比“九二共識”更好,有甚麼不可以?民進黨如果希望2016年重新執政,又希望兩岸保持“和平發展”,能表現出“有處理兩岸關係能力”,能創造出一個比“九二共識”更理性的新“共識”,有何不可。

  有人說“要統一台灣海峽又太寬,要獨立台灣海峽又太狹”,台灣的繁榮昌盛離不開祖國大陸。台灣的沈淪與被邊緣化,是不爭的現實,台灣青年要尋找出路,台灣各個縣市也要尋找出路,台灣的命運與祖國大陸命運是休戚相關的,維護“一個中國”的尊嚴,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台灣,台灣也離不開大陸,我們才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讓我們共圓“中國夢”,這包括“台灣夢”、“香港夢”,讓我們真正找到一條“一國兩制”的雙贏、共贏光明大道。

  2015年是中華民族,也是兩岸關係的關鍵一年,我們要有新思維來迎接2016年,這是我們的機遇,我們要真正體現出“兩岸一家親”,創造出“新統一論述”,建立起“新統派隊伍”,超越藍綠、超越“統獨”,超越對抗。習近平已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想與辦法,值得我們珍惜。歷史將這責任交給了中國共產黨人,交給了台灣的國民黨、也交給了台灣民進黨……,讓我們來創造2015,創造未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2月號,總第206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