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外併購不差錢 騰中恐成冤大頭
1、一點五億買個牌子 悍馬併購案只是瞎折騰
應該看到,從2008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開始,美國通用就竭力為“悍馬”尋找買家,直到今天終於有了一個理想的栖息地。(河南大河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海外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創造了良機,但是從外包產業來看,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品牌收購,應是收購設備等方面,這包括廉價的設備和技術成果,“品牌和裡面勞資關係承接的話,只是給我們帶來麻煩。如果自身不是一流品牌,被收購的企業員工和客戶會接受你嗎?所以這是悍馬的貶值。悍馬品牌對於普通中產階級和普通人來說並不是好形象,對於高收入人群來說,它被一個無名企業收購,品牌形象會下跌。”(北京和訊網)
對中國企業來說,根據最終協議條款,騰中重工付出1.5億美元,獲得悍馬品牌、商標和商品名稱的所有權,同時,擁有生產悍馬汽車所必需的具體專利的使用權,買方還將承接悍馬與現有經銷商簽訂的經銷協議。從現已公布的這些交易細節看,收購方得到的東西價值並不十分清晰。其中,“擁有生產悍馬汽車所必需的具體專利的使用權”雖然給日後悍馬國產化項目的可能性留下了猜測空間,但是由於悍馬民用車本身技術含量有限,這條許諾與一個小眾品牌的市場前景相加會產生多少利益,總體不容樂觀。(北京《農民日報》)
2、“購馬案”難過審批關 賠本買賣可能胎死腹中
騰中重工收購悍馬雖然已經簽署了最終協議,這僅意味著悍馬買賣雙方在談判桌前的工作有了階段性結果。但是,交易完成仍需要中美兩國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或審查。對美方而言,從中獲取的利益鏈條是十分清晰的:包括預計會使3000個與悍馬在美國銷售和製造相關的工作職位得以保留,通用可以完成對悍馬包袱的轉移輕裝上陣等。在出售悍馬的問題上,美國人上上下下驚人的一致,沒有反對意見。因此,這一交易通過美國政府部門的審批應該沒有問題。
關鍵是能否通過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通過的可能性很小。儘管當事雙方簽署了最終協議,但這一交易很可能胎死腹中。(廣東騰訊網)
自騰中收購悍馬曝光開始,國內外的媒體都以騰中“收購”悍馬來評論此事。但是,騰中究竟買到了什麼,不僅讓筆者看不懂,就是國家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似乎也看不懂。據之前媒體的報道,商務部對於騰中“收購”悍馬的申請未予受理,因為根據騰中的申請,根本看不出騰中收購的是股權還是技術,所以無從審批。(北京中國金融網)
不過,從本次公布的協議的具體內容來看,通過政府審批的難度似乎在降低。一則,收購沒有涉及到龐大的資產設備,而集中於悍馬的品牌和知識產權,這是中國政府提倡的跨國併購方向;二則,協議中沒有說要將悍馬馬上拿到中國來生產,這能夠避免輿論對國內生產高耗油車輛的質疑;三則,雖然沒有透露出協議的財務條款,但騰中重工總經理楊毅表示,收購費用不會達到傳聞中的5億美元,而是少很多,這也不會遭到“拿了大量國有銀行的錢到國外買不良資產”的詬病。(上海《解放日報》)
3、前車之鑒警示風險 跨國收購不能饑不擇食
近年來,在中國政府部門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鼓舞下,企業積極參與海外併購。但是,很多企業由於缺乏對海外文化、法律、環境的全面了解,在併購中走了麥城,大把的外匯打了水漂。對此,一些人認為,這是中國企業應當交的學費。但是,當企業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學費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海外併購需要全面考量風險。(河北《河北日報》)
這些年,中國人富了,中國的企業有錢了。大把大把的外匯多到放起來要擔心長毛的程度,因此必須對海外進行投資,必須購買海外企業或資產。但是,當手拿大把現金的中國人走向海外市場時,卻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原因也簡單,那就是好東西人家不賣給你,破東西買回來就賠錢。
在限制中國收購海外資產方面,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方面各有各的高招。有的是以國家安全為名、有的是以防止壟斷為名,總之,只要是中國人想買的東西都要經過審查。這種審查制度就像篩子一樣,把好東西都留下,他們認為確實沒價值的“破爛”才甩給中國人。於是,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之路顯得無比艱難。像中海油收購優尼科這類資源型企業時,就碰得個灰頭土臉,鎩羽而歸。而國家外投公司購買美國的黑石、摩根斯坦利倒很順利,可結果卻讓中投公司損失慘重。如今,騰中重工借著美國通用破產的機會,又買回來“悍馬”這個寶貝,按照過往“好東西不賣給中國人”的經驗,如果這單生意最終成交,騰中重工就該掂量掂量其中潛藏的風險有多大了。(北京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