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奧巴馬亞洲處女秀 中國之行重中之重
1、重新定義中美關係 奧巴馬訪華帶來新期待
儘管突然遭受胡德堡基地槍手事件和全美醫保改革方案“過會”的困擾,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是決定不改前約,原定於11月15日開始的訪華之行一切照舊。此前,奧巴馬已經訪問過日本和新加坡,結束訪華之行後,他將續程訪問韓國。而在其首次東亞行程之中,要數中國之行最為豐富多彩,儘管日程緊凑,奧巴馬還“忙裡偷閑”,計劃於17日參觀北京故宮,18日還將到長城觀光游覽。分析人士指出,因為奧巴馬是首次來中國,他想加深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對於奧巴馬此行,海內外媒體無一例外地被認為是中美關係的一個新起點。《聯合早報》評論認為:“奧巴馬此次訪華,中美兩國極為重視,甚至把這次訪問看作中美兩國關係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中國經營報》)
值得一提的是,在奧巴馬訪問的亞洲四國中,中國是他訪問時間最長的一站,他將停留4天3夜,從時間分配可見,中國之行是今次訪問亞洲的真正重點。這一方面足見奧巴馬對中國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美之間關係的厚度和廣度已今非昔比,換句話說,就是可談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北京《新京報》)
應該說,奧巴馬的訪華首秀,具有著定位和開拓的雙重意義。令奧巴馬欣慰的是,布什政府留下的不都是麻煩,至少在中美關係上,就是很好的高開格局,也使得他在對華政策上相對比較省心。不過,在上任將近一年之際,奧巴馬還是要面臨一個選擇,也即,是全盤照收布什的對華政策,還是有所發展,這也是中方比較關心的問題。而且奧巴馬政策所面臨的內外難題,也要求他必須盡快且穩妥地定位中美關係,以便在經濟刺激和解決國際難題方面贏得中國更多理解和支持。(廣東南方報業網)
在奧巴馬訪華之前,美方已經放出風聲,奧巴馬在訪華期間可能把中國定位為美國重要的合作夥伴以及友好競爭者。這可能是美國提出中國是“利益攸關者”之後又一個新的、對中國友善的提法。一般而言,美國新一屆政府上台後,往往不願意沿用上屆政府的說法,因此奧巴馬政府提出了這一新詞。其實,不管使用什麼詞匯,都改變不了中美兩國存在共同利益的事實,也改變不了兩國會發生分歧的可能性。就像奧巴馬在11月9日接見路透社記者時所說的,中國是“重要的夥伴”,又是“競爭者”,這一認知是很重要的,這說明中美關係已經日趨成熟了。然而,這也凸顯了美國對華的矛盾心態。一方面,美國希望中國繼續在這場全球經濟危機中扮演重要角色,與自己合作,保證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美國也在擔心這成為中國經濟趕超自己、國際地位提升的轉折點。(上海《新聞晚報》)
2、上任首年啟程訪華 釋放中美關係積極信號
奧巴馬15日晚抵達上海,正式展開首次訪華行程。自尼克松以來,從來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在自己任期的第一年訪華。同為民主黨的克林頓總統,甚至在自己任上第六年才開始訪華之旅——他只有到了自己的第二任期,不再有連任負擔之時,才敢於撇開一切政治壓力前往中國。而奧巴馬上任後不到10個月就訪問中國,與過去幾任美國總統上任後須經過一段較長磨合期明顯不同,說明奧巴馬不僅一上任就重視發展中美關係,而且希望透過訪華調整目前中美關係出現的問題和障礙。(香港《文匯報》)
中國輿論和學者普遍認為,奧巴馬上任不滿一年就訪問中國,並且停留四天,是這次亞洲行訪問最長的國家,活動與議題也最豐富,顯示中美關係有“趨暖”跡象,是“積極的信號”。(新加坡《聯合早報》)
3、宣示無意遏制中國 中美關係首次完美過渡
熟悉中美關係史的人都知道,奧巴馬是唯一未在競選期間大肆攻擊中國並在當選後對中國保持敵意的美國總統,雖然也曾發生中美撞船事件以及貿易摩擦,但總體上從上任伊始對中國保持友好姿態,致力於推動中美友好合作。按以往的規律,美國新政府更迭,特別是由一個政黨更迭到另一個政黨時,中美關係會有一個比較長的過渡期。克林頓和布什第一任期都是如此,而奧巴馬上任後基本上沒有過渡期,中美關係完美過渡,一下子就進入了“角色”。(北京《瞭望》)
在抵達上海之前,14日上午,奧巴馬在日本東京發表了首份亞洲政策演講,為即將開啟的中國之行進行“預熱”,用了大量篇幅強調美國的新“中國觀”,闡述對華關係的重要性,他承認單靠一國無法應對21世紀的挑戰,對中國在許多國際問題上的作用給予了肯定,並對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表示了歡迎,並明言“美中合作有利於雙方,因此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美國歡迎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北京《國際先驅導報》)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善意的言論,但是否意味著一種善意的政策卻仍有待觀察。已經有報道說,儘管中國政府一貫明確堅決反對奧巴馬或任何外國政要會見達賴喇嘛,但在結束訪華回國之後,奧巴馬仍將接見達賴喇嘛。或許,這件事就足以說明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多面性,而且,這種複雜性和多面性不是奧巴馬的善意言辭就能改變的。(廣東《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