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構築新型合作關係 美中雙方平起平坐
1、奧巴馬喊出新口號 美國開始適應中國崛起
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奧巴馬11月訪華,將帶來一個對華關係的新概念——“戰略再保證”。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不久前發表題為《本屆美國政府關於美中關係的設想》,解釋了這一概念:美國歡迎中國作為一個繁榮昌盛的大國的到來。(北京《法制晚報》)
世界金融危機對國際格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一個大的變化就是凸顯了中國的地位。由於在這場危機中,許多西方國家的表現都欠佳,而中國則表現得還不錯。現在發達國家經濟普遍都是負增長,而中國經濟卻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也凸顯出來。因此國際上很多學者都已經把中國看成多極世界的一極。金融危機是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美國的很多高管都一再地講:沒有任何一種雙邊關係比中美關係更加重要,中美關係會幫助塑造21世紀的大國關係。這次金融危機使美國的政界和學界的人士突出地認識到中美關係對於美國的重要性,對於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上海《新聞晚報》)
敏感的美國媒體已經注意到,7月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凸顯了“中國的自信和美國的順從”,奧巴馬政府已經開始承認並接受現實。這次對話乃至輪胎特保案的風波都表明,美國不再有資格威嚇、教訓或恐嚇中國了。用美國人的話說,“我們無法阻止中國崛起,只能通過尋求互相遷就來減輕我們的恐懼,從現在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奧巴馬總統訪華時將會帶來美中關係的新口號——“戰略再保證”,表示合作是“壓倒一切的邏輯”,美國要“適應中國的崛起”,但同時也要求中國必須向世界和其他國家再保證自身的發展和壯大,不會以其他國家的安全和幸福為代價。而正如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所解釋的那樣,“再保證”的作用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顯現——當時,英國將“全球責任”交到了美國手中。這似乎也預示著中美關係的跨世紀的定位。(北京《新京報》)
2、“戰略再保證”太模糊 如何界定考驗中美關係
在諸多可談的問題中,戰略再保障(也即戰略性保障)可謂重中之重,因為這關乎中美關係的未來。用美國副國務卿詹姆斯•斯坦伯格的話說,中美雙方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強調並增進“共同利益”的領域,同時直接消除導致相互不信任的根源,不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而為了增進互信,就必須強化彼此的認同感,從認同對方的內外政策,體諒對方的戰略處境,到欣賞對方的歷史文化。(新加坡《聯合早報》)
從實踐上看,“戰略再保證”也大致上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取向。它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美國已經認可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甚至是“一極”角色;二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放心,希望中國做個“保證”,承諾不損害美國及其盟友利益。前者很簡單,這是在中國崛起後,美國的理性、務實選擇;而後者牽扯到的內容則比較複雜,需要略加闡釋。
毫無疑問,中國的發展不以損害美國利益為目的,但問題是,任何一國的崛起都會對他國造成負面影響,比如稀釋其政治影響力、分流資源與市場、對衝軍事實力等等。中國的發展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對頭號大國美國來說。對於這樣的發展,美國如何界定其性質,無疑是考驗中美關係的一大要素。(香港中評網)
3、美國不再指手畫腳 中美關係料將高開高走
從奧巴馬訪華前的表態來看,結果似乎令人謹慎樂觀。奧氏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首先明確了兩國“夥伴和競爭者”的關係,對於“競爭者”,他指出,“我們要確保兩國間的競爭是友好的,我們是為市場和顧客競爭,兩國在國際規章下並行不悖。”美國駐華大使洪培博也進一步解釋說,“我們一起在規則的框架內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看來,奧巴馬政府還是願意同中國一道,基於“費厄潑賴”(FAIR PLAY)的原則,在競爭中共同發展的。(香港中評網)
布什政權對華政策曾經為佐利克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概括,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已由副國務卿斯坦伯格率先說出的“戰略互信”取代。前者有美國向中國指手畫腳的氣氛,後者有美中雙方平起平坐之意。(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美建交31年來,奧巴馬總統創了兩項紀錄:第一,中美關係第一次在美總統換屆時實現了平穩過渡。第二,奧巴馬開了上任第一年即實現訪華的先河。這應該是個好兆頭,預示著中美關係可能進入一個新時期。對於奧巴馬此次訪華,中美雙方均有很高期待,希望通過此訪,構築中美面向未來的建設性合作關係。如果說,以往美國領導人在談到中國崛起時還有些猶豫的話,而今奧巴馬已經很坦然地指出,中國的崛起將會“有助全球發展”,他在東京還特別表態說,“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並歡迎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意味著,至少在奧巴馬任內,中美關係仍會堅持高開高走的格局。(香港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