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沒想到的也想到了”
製造業內部也許思想統一了,領導層也表示了對大飛機的支持。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說,中國自己的大飛機造出來之後,她一定要飛首航。原航空工業部飛機局局長、多年堅持呼籲上大飛機項目的胡溪濤老先生通過媒體透露說,民航總局局長楊元元明確表示,希望在退休前飛上中國造的大飛機。但作為中國造大飛機的潛在客戶的航空公司方面,卻仍表現得很冷漠。聯亞集團有限公司飛機部部長郭陽女士與各航空公司多有接觸,她表示,民航界普遍對大飛機項目不樂觀,“大家基本都不太聊這個東西”。她認為,國家應該將精力集中在發展軍用飛機上,民用飛機的任何領域國際上都已經有了兩家以上的公司在競爭,市場趨於成熟,中國自己的飛機沒有完備的安全飛行記錄,而且國產飛機雖採購成本低,但運營成本遠遠高於進口飛機,所以從安全因素和經濟因素兩方面,航空公司都對中國自主研發大飛機不感興趣。
一年前,記者曾在德國漢堡參觀了空客的總裝車間,並登上了試飛階段的A380,早就知道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機,載客量為555人,但親身體驗時還是被這個龐然大物所震撼。空客A380研發耗時10年,研發費用高達107億美元。記者問空客的發言人托哈•普朗,投入巨額的研發費用,如果A380失敗了,對空客將意味著什麼?他很正經地回答,不可能失敗。假設,只是假設,如果失敗了呢?回答還是一樣的:不可能失敗,沒有假設。托哈•普朗解釋說,A380的研發是和各航空公司與機場一起做出的,完全基於客戶的需要,所以在正式投入運營之前,空客就已經接到了來自全球的16家航空運輸公司159架的訂單。目前,空客因財務緊張致使A380延遲交貨,但這不是因為A380項目本身的問題。
把飛機造出來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讓市場接受新型的飛機並最終實現贏利將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中國造大飛機並未像空客運作A380那樣做到對市場有充分把握,甚至造出什麼樣的飛機來,還都停留在原則上。上述那名接近項目論證實情的人士說,總體要求是依據當時航空製造業的水平,“要造出不能太差的飛機”;在推廣機制上也有初步的打算,在打市場階段,要通過政府貼息等方式讓航空公司免費使用一段時間,相當於“白送”。他說,方方面面的問題在論證中都涉及了,“你們想到的想到了,你們沒想到的也想到了”。
運10飛機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先生也有類似看法,他說像A380那種運作模式只能在市場已經充分成熟了的情況下才有用,在進入市場的時候,必須要有冒風險的精神。回顧兩家寡頭的發展,程不時認為,空客起步的時候,波音已經把市場佔領了,但歐洲人打進去了;而且波音的民機剛出來的時候也沒人要,波音就想方設法做飛行表演,喚起了社會的注意,贏得市場信任,這樣才打開了市場。市場要靠打才能開,不會有人請中國人登門入座這樣的好事情。程不時先生活用了鄧小平的名言:“要過河的話,有橋當然走橋,沒有橋的話坐船,橋也沒有、船也沒有怎麼辦?那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歸根結底最高原則是要過河。發展是硬道理,不能講了半天理由都是中國不能造,這不是硬道理。”
●從哪里出發
發展航空製造業必須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這是多年的歷程得出的教訓。但是過度誇大自主研發的運10飛機的意義和夭折的損失恐怕也是不恰當的。運10起步雖比空客起步晚兩年,但即便該項目不夭折,如今中國的大飛機也不見得就能有國際競爭力。原因在於民用飛機與軍機不同,不是開發出來就萬事大吉,還要打進市場,走出國門。空客組建之初就立足打破波音的壟斷,搶佔國際民機市場的份額,但開發運10的目的則是為國家領導人提供座機,要解決的是陳毅提出的問題:“我這個外交部長,出國不能坐自己的飛機,地位就與別的國家不同。”面向市場的觀念完全缺失,使得運10即便順利發展到今天,也可能面臨紅旗轎車一樣的尷尬,既沒有走向國際市場,在國內市場也佔據不了主流地位。運10夭折固然可惜,但在相反的條件下,中國民機水平如今也不一定就能躋身世界前列,精功集團航空事業部總經理李晨就認為,運10下馬了,但中國的軍機可一個都沒有下馬,但水平還不是要落後歐美20年嗎?
飛機製造不光牽涉航空部門,而是與很多基礎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製造能力密切相關,只有國家的綜合實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條件上大飛機,才能造出先進的大飛機。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到現在才搞大飛機,並不晚。李晨說,飛機上很多核心技術是綜合學科成果的體現,有些關鍵技術其它各國對中國都是封鎖的。例如,飛機的導航系統屬於被封鎖的關鍵技術,其中一個叫激光陀螺的光學部件要求玻璃牆體的膨脹係數為零,這個原理並不複雜,但前些年我們造不了這種玻璃,只能從國外進口。現在,這種玻璃的生產技術中國已經突破了,這個事例也表明,造大飛機不只是航空部門的事,是綜合發展水平的產物。
運10無疑落後了,但這不意味著運10的經驗對大飛機項目的重啟絲毫沒有意義。飛機製造主要包括機體設計、製造水平、電子設備等幾個部分,運10的電子設備和材料的製造水平已經失去了參照意義,但程不時先生認為,大型噴氣式客機有兩個技術沒發生什麼變化,一是總體設計,二是結構設計。程不時提出一個問題,新的大飛機究竟是從“你們已經畢業了”的水平往前走,還是從幼兒園的水平開始?他說,一架飛機的研製要幾十萬張圖紙,能鋪滿十幾個足球場,幾十萬個鉚釘都要一一畫出來,是不是有必要再找一批博士生碩士生重畫一遍,忙幾年還是得出一個跟原來大體差不多的東西。
有兩種可以選擇的思路,一是從頭開始設計,二是借鑒運10的經驗。程不時擔心一種傾向——“你們搞運10的時候我沒參加,我今天再搞當然從頭來”,他認為這種“天地從我開始”的思想是不對的,應該放下所有的偏見,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好好思考哪一個更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否則幾十年之後對後代是沒法解釋的,為什麼當時已經上了一個臺階,還要從頭再來,“為什麼那些爺爺們幹過的,另一些爺爺們要否定掉,這樣做對我們民族有什麼好處?我們民族有什麼必要付出這個代價?”
一名觀察人士告訴記者,閒置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的運10飛機只要經過維修,兩年內還可以飛起來。他說,讓運10飛上天不是要再製造同水平的飛機,而是只要運10飛行,就可以獲得難得的飛行數據,為新飛機的研製提供參考。
具體路徑怎麼選擇,還無定論。接近大飛機項目論證的人士說,論證沒有涉及這樣的細節,這應該是企業經營決策的範圍。出於節約資源的考慮,唯願程不時先生的擔憂不要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