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亮翅”夢——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室主任趙英
▲戰略產業是大國發展過程中內生的東西
《南》:你比較早提出了“超級產業”的概念,後來被一些學者發展為戰略產業,你的核心看法是什麼?
趙:我說的超級產業和一般戰略產業還不一樣,是指戰略產業裏突出的、具有超大規模的。超越一般中小國家規模的產業,必須具有相當廣闊的國內市場,由國家予以支持,才能發展起來。比如衛星,像韓國這樣的國家一顆就覆蓋了,沒有商業的空間,自己搞它幹嘛?但中國有這個條件,中國有這麼遼闊的國土,GPS系統等可以發展。超級產業只有具有相當完整的工業、科研體系的大國才能搞,不是只搞一兩件產品就完了,必須具有完整的研發能力。我為什麼批判持比較優勢理論的人呢,他們講的是一種靜態的比較利益,他不講長期的利益。當然現在可以買飛機,但是長遠地看,建立起生產能力以後的獲利要大得多。當年李斯特(指費裏德裏希•李斯特,19世紀德國著名經濟學家——編者注)批判自由貿易理論的時候就說,生產能力比即期的利潤要重要得多。一個民族要是喪失了生產能力,喪失了獲利途徑,那還怎麼生存?我們看發達國家的歷史,德國超過英國是怎麼超的?如果按照靜態的比較利益理論,永遠是英國走在前頭。所謂比較利益,包括日本講的“雁形秩序”,無非就是發達國家想要的,你們都跟在我後頭,按著我的路子幹就完了,永遠一成不變。
從國際角度看,超級產業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還是個政治和安全問題,它不僅涉及經濟競爭,還涉及政治和軍事競爭。一般的國家第一沒必要搞,第二搞不起,第三搞了也會遇到很大壓力,比如伊朗和朝鮮,搞核武器面臨的可能就是覆國之災,只有大國才能挺住。第四,這種產業在起步的時候只有大國才能有足夠的財力扶植。
《南》:你著重強調“大國”的概念,戰略產業對大國的重要性表現在哪里?
趙:這是大國發展過程中一個內生的東西,到了一定階段,必然需要產業升級,需要搞航空製造業。日本這麼多年為什麼沒發展出大型客機來,不是不想搞,一是國內市場支撐不了這麼一個產業,另外受到美國的壓制。中國跟日本的情況不一樣,到了一定階段,必然要有自己的大客機,中國也有組織能力和財力來支持。當年也有人擔心汽車工業的發展,但我認為中國的汽車工業將來肯定是世界上的老大,造船工業以前也只能造一個殼子,但現在很多高附加值的部分都能製造了。回過頭來思考中國工業發展的道路,我們不能低估毛澤東時代重化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給今天帶來的紅利:一是建立了完整的重工業體系,水平可能低一點,但我們知道怎麼搞;二是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建國初期發展重化工業的決策,可能有具體的問題,但表現出了一個大國的必經之路,當然比例可能大了點,具體政策上大有可斟酌之處。
▲最可怕的是半開放又不開放
《南》:中國固然有龐大的航空市場,但現在已經基本被波音和空客填補了,據我們瞭解,中國的航空企業對自主上大飛機項目表現並不積極,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推動,也許國內市場很難起到支持航空製造業發展的作用。怎麼做才能做到既支持航空產業的發展,又不扭曲這個市場的運行規律呢?
趙:國家必須得支持,政府會有政策的。在戰略產業的成長階段,都要靠政府採購,其他國家也是這樣。發展到一定階段,政府的保護可以減少,競爭逐步放開。這是個規律。相反,波音和空客的壟斷就不是扭曲市場了嗎?中國再造出一個大飛機來,就要打破它的壟斷。現在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壟斷比比皆是,它就是在扭曲市場啊。比如奇瑞,我們的自主品牌打破了跨國公司的壟斷,才使得中低檔轎車加速降價,市場上光德國大眾一家的時候,什麼時候降過價?
《南》:等到中國的大飛機要進入市場的時候,情況已經和空客進入之時不同了,門檻被進一步拉高了。
趙:不晚,什麼時候都不算晚,相反我們有後發優勢了。(說這些話的人)就是些書呆子,既不懂工業,也不懂軍事,也不懂企業運作,就弄一些西方的理論教條在那裏講空話,有什麼意義?再過10年20年,大飛機造出來了,他們也不說了。
《南》:改革開放以來,決策層對戰略產業的決策有沒有些波動,是否有可檢討的地方?
趙:有。但總體上來講,國家對戰略產業還是重視的,而且與計劃經濟時代比較是有所調整的。軍工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天之驕子,但後來提出要面向市場、軍民結合,所以我們原有的重化工業巨大的生產能力從內部循環走向了面向市場。中央調整了對戰略產業過度支持的態度,另外戰略產業通過面向市場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從以產品為主變為以市場為主。中央對戰略產業的發展都及時給予了關注,比如裝備製造業,有一段因為它跟國防工業聯繫不大,又是競爭性產業,所以就放開了,現在又給予很大的重視,裝備製造業是所有產業發展的一個基礎啊。
《南》:在1980年代,國家領導人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是和平的,是不是導致了對戰略產業的一度不夠重視?
趙:20世紀80年代那樣做是對的,我們過去過度地強調了軍工,如果不做調整的話,整個國民經濟繃得很緊,對軍工產業的發展態勢也是不利的,圍繞產品也不利於提升產業的基礎。調整之後,把資源用在發展輕工、家電等上面。現在中國自然到了重化工業階段,以前發展重化工業是政府推動,現在則是有市場需求,進入了市場引導的自生性的重化工業階段了。
《南》:航空製造業本身的經驗和教訓是什麼?
趙:運10下馬以後,我們企圖通過合資、像搞汽車工業那樣來發展大飛機,實踐證明,在國際市場已經很清晰地形成兩大巨頭壟斷的情況下,這條路走不通。它跟汽車工業不一樣,汽車工業存在競爭,可以轉讓整車技術,可以從末端搞,最後搞到核心。在兩大巨頭壟斷航空市場的情況下,他不允許出現一個新的競爭對手,中國同時又是兩大寡頭最大的海外市場。
總結經驗的話,航空工業必須自己搞,開發、製造能力不可能通過合作、組裝加工來獲得,那是癡心妄想。在產業發展中,兩種情況都沒問題,一種是人家乾脆什麼都不給,完全靠自主研製,幾輪下來也就上去了;一種情況是完全的市場,完全的市場競爭下不存在技術壟斷。最可怕的是,給你塊糖讓你吃,又不讓你知道這糖是哪來的,半開放半不開放。我們航空工業搞大飛機幾十年的慘痛教訓就是這個。(來源: 南風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