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影子銀行規模迅速膨脹,引發對中國信貸泡沫正在失控的新警告。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6月27日電(記者 魚莎莎編譯報道)在一個國家的貨幣市場或者銀行間借貸系統發生的事,能夠引起非金融類媒體的注意並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最近,中國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創新高的事件可以算作是一個例子,關於這個事件的報道已然成為大眾關注的主流。
也因此,各媒體平台出現了大量的財經評論,近日日本外交官雜誌刊文稱,大多關於此的評論都是有用並且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也有一些誤解出現,作者稱,中國信貸泡沫應該正確解讀為一種投資分配不當的表現,文章編譯如下:
當一篇文章同時出現了“中國”和“金融危機”的字眼,就說明這篇文章存在誤讀。其中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因為大多中國的債務關係都是在各個政府或者偽政府實體(如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SOES))之間發生的,所以,這不會成為一個問題。這種說法一般都是建立在這樣的想法之上的:政府可以免除自己對自己的債務,因此可以避免不良貸款危機,銀行擠兌和其他衝擊。
顯然,以為中國不知怎麼找到了一個新的、萬無一失的秘方可保證永久而無問題的增長是非常天真的想法。除了對這個結論前提的質疑(並不是所有中國失控的債務都清楚地與政府相關),也不考慮是否這一個“靈丹妙藥”可以運行順利以及如果這樣的事情出現是誰在真正付出代價,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令人震驚的可校正的危機並不是最壞的情況。根據之前的報道,中國的債務累積實際上是一種投資分配不當的表現。利用會計小伎倆或者其他金融戲法來隱藏或者“解決”之前的(債務),允許了後者(相關的投資浪費)的繼續。
投資配置不當意味著項目所創造的價值(財富)無法超越其項目投入(包括補貼和其他看不見的外部效應)。中國經濟包含了很多這種補貼的形式,但是就算是這樣,中國經濟的信貸水平也已大幅增加。而這增長的信貸水平是潛在問題的徵兆,但其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單單盲目地追求表面GDP的增長,使得統計真正財富總值是上升還是下降變得無法實現。簡單來說,長期以來增長的債務表明投資並沒有創造真正的財富,這可以用中國的次貸現象來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