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標誌著中國在建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全線貫通,也是歷史上首次對地上“懸河”進行隧道穿越。
萬里黃河一路奔騰,但到達濟南濼口段時,河床高出南岸城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形成水量巨大的地上“懸河”。這段濟南黃河隧道工程就位於濟南城市中軸線上,南接主城區濟濼路,北連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成後,開車最快4分鐘可穿越黃河,比繞道濟南黃河大橋節約近一小時車程。
2019年9月開始,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和中鐵十四局集團聯合打造的“黃河號”和“泰山號”兩台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先後始發掘進,首次開啟對地上“懸河”的穿越。
“這次隧道掘進,開啟了我們對黃河地質的全新認識。” 中鐵十四局黃河隧道項目總工程師杜昌言說,黃河上游有隧道,但下游地質怎麼樣,此前並不清楚。而複雜多變的地質,也正是後續施工最大的難度所在。
“拔絲地瓜”“牛軋軟糖”“深水炸彈”,這是施工中大家對隧道地層的形象比喻。黃河之水衝刷出大量黏土,在高壓作用下,更是黏度翻倍;掘進中遇到堅硬岩石,強度最大的是高鐵橋墩鋼筋混凝土強度的兩倍還多,最困難的一次,26個小時只掘進2米,取出58塊堅硬的岩石;隧道最低點位於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壓力相當於6.5個大氣壓……
挑戰多、施工難度大,工程師們就直接上手改裝設備,除了最智能最先進的盾構機,大數據、物聯網、信息技術等紛紛派上用場。
國內第一條15米以上管片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就是在隧道工程中首次使用。所有管片和箱涵均實現了預制生產全過程監控、二維碼“身份”信息驗證、質量終身可追溯。“這些信息技術的引進,大大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質量關把得更嚴了,施工推進也更順利了。”杜昌言說,這背後正是技術裝備和科研實力的提升,是全行業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