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次的“不講人情”,卻讓周春梅燦爛的生命戛然而止。
王莉猶記得第一天上班,師父告訴她:“法治道路很漫長,我們都要做好一顆顆鋪路石。”
“但這個偉大工程,需要的不僅僅是汗水,也可能需要付出鮮血和生命。昨天是春梅,明天可能是我,也有可能是你。怕了嗎?不怕!只要這場惡性事件能引發思考,帶來改變,春梅的血就沒有白流,法治道路的建設也不會因此停滯。”王莉的朋友圈下,滿滿的都是點贊。
情與法——以良善繪就司法公正的底色
在一片義憤填膺中,也有一些雜音。有的人篤定,周春梅拒絕疑犯是另有“隱情”。他們認為,如果不是司法冷漠、法官不近人情,疑犯怎會選擇行凶報復?
但他們忘了,“近人情”從來不會和“徇私情”畫上等號。
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彭熙海對學生時代的周春梅印象深刻。在他的記憶裡,這個學生柔中帶剛,有著強烈的是非觀和榮辱觀,對弱者懷有天然的同情和悲憫。
在一起勞動爭議糾紛中,一方當事人因工傷導致雙腿殘疾,後因單位改制下崗,生活困難。周春梅仔細研究情況之後,發現這位當事人的訴求無法得到支持。本可以一駁了之的她,選擇繼續和雙方溝通,千方百計為當事人紓困。單位一方也被周春梅的真誠感動,表示願意根據當事人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合適崗位。
|